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三考生临考前的心理调整与自我管理之一

(2008-03-05 10:48:56)
标签:

杂谈

 

高三考生临考前的心理调整与自我管理之一

 

/北京师范大学马健心理咨询与亲子教育研究室  马健

[注]又到考前了,看看这篇文章对于考生及家长是否有点启发。 

自三月份始,全国各地的一些中学会按惯例与我们取得联系,希望我们组织师资对高三考生进行心理疏导及放松训练。学校反映考生在如下方面表明突出,即:压力过大、睡眠不足及失眠、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健忘、人际关系紧张、考试成绩不稳定等等。

在学校进行的现场咨询中考生家长普遍反映考食欲不振、脾气暴躁、彼此难以沟通、考试成绩不稳定。考生也提出压力过大、学习无效率、目标不明确、经常烦燥等一些心理问题。教师感到有些考生学习刻苦,但成绩提高不明显或者还有退步的现象。

2006529,腾讯教育对1293名高三考生做了调研,量化结果如表1所示:

1            高三考生调查结果

调查

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

1.考生每天的睡眠时间

23.52%的考生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时,这部分学生每天晚上“开夜车”,白天复习打不起精神,存在严重的睡眠不足现象。

2.考生每天的运动时间

53.72%的考生每天基本不做运动,而有43.86%的考生每天的运动时间在1个小时以内。

3.考生心理压力

82.81%的考生感到考试的心理压力,其中有51.39%的学生感觉“有压力,但是能够应对”,而31.42%的学生感觉“考试压力太大,难以忍受”。在这项调查中还显示有17.18%的学生感觉“无压力”。

4.复习科目如何安排

44.66%的考生能够做到注重巩固基础知识、对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复习,另外还有15.94%的考生能够做到文理学科交插复习。

5.学习时间

30%以上的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在10个小时以上。

6.关于电视

40.40%的考生根本不看电视,而25.54%的考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30分钟以内;

7.学习环境

72.99%的考生复习主要是在学校进行,而15.02%的考生复习主要是在自己家中复习。

而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专攻北大”课题组对北大学生“高三冲刺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了回收的1600份问卷,结果如表2所示:

2北大学生高三冲刺阶段良好学习习惯的自我评价结果

    

比例

1. 学习动力和兴趣强

85.8%

2. 学习自觉性(自我管理)好

91.6%

3. 学习勤奋程度高

80.7%

4. 学习时间安排合理

90.8%

5. 学习方法运用得当

89.8%

6. 考试心理/应试技巧好

91.1%

对比可见,对于考生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的训练是亟待进行的工作。只有确立适切的目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科学合理用脑,有效地安排时间,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高考,才能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一、确立适切的目标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25年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25年后追踪调查发现:没有目标的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整天抱怨整个世界的不公;目标模糊的人处于社会的中下层面安稳地生活与工作;有清晰但较短期目标的人成为各行业的专业人士;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成为了社会各界的顶尖人士。

作为高三学生,同样需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依此制定阶段性的目标和计划。有8%的北大学生在高三时才确立明确而稳定的学习目标,这表明在任何时候都要拥有信心,保持希望,而最关键的是从现在做起。对多数考生而言,近期目标可以设定为以积极的状态和充分的准备迎接高考,再细分为每月、每周以及每日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同时设定一个可以达到的效果,并对自己的努力和结果进行检查和自我反馈。

设定目标时需运用SMART理论,即Specific(特殊性)、Measurable(可测量性)、Achievable(可实现性)、Realistic(现实性)、Time-based(时间基础)几个单词的缩写。尤其需要指出设定的目标是个人可及的目标,即该目标经过个人努力可在达到,而不是别人的目标。如果目标过高,自己努力也未能达到,会导致士气下降,产生紧张情绪;而目标过低则易松懈,产生浮躁心理。

注:本文为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高中数理化》撰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