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休闲 |
不必模仿王宝强的成长
文/北京师范大学马健心理咨询与亲子教育研究室
我欣赏王宝强,一个“那样”的孩子,出息成“这样”的人,不仅再次看到了“灰姑娘”的故事,而且认为这是一个奇迹!但是仍然认为他的成长和成功,不必模仿,也不可模仿!
王宝强:河北南和县大会塔村人,家里世代务农。8岁进少林寺学习武术,梦想成为李连杰式的人物。
于是,王宝强,在少林寺开始参与排戏了。http://120.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2/12/15/3/118a9f7841d.jpg
于是,王宝强,进北京圆他的演员梦了。
于是,王宝强,挤在群众演员队伍中了。
于是,王宝强,在电影中有台词了。
于是,王宝强,参与到大腕的作品中了,在《大腕》、《盲井》、《天下无贼》中显露出来。
于是,王宝强,受到重视,被包装,被邀请,参加08年的春晚,举国上下,王宝强成了一个备受瞩目的明星,王宝强不再是王宝强,他成了不甘命运的安排,有梦想有追求并成功的代名词。
与王宝强相仿的还有丁俊辉等,曾经引起过丁俊辉现象,于是读书无用再次叫响。
王宝强成名人了,他已经再也不是那个憨态可掬的傻根了。
但我们很清楚,也有更多比王宝强更付出,更有追求的人,他们直到今天还在北影门前等待下一个群众演员的“活儿”。王宝强事件再次印证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等生活理念。
但我依然认为,生活不必模仿王宝强,原因有三:
第一,王宝强是他这样背景中极少数的成功个案,不具有普通性,否则更多做着演员梦的人就不必考什么电影学院、音乐学院等艺术院校了。正如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重点中学,去拼搏考重点大学一样。我们需要考虑成功的几率有多大。(顺便说一句,不排除王宝强获得什么国际大奖后,某些艺术院校直接录取其为研究生,或者也可以硕博连读,找专职的老师为其补习大学以前的课程。至少丁俊辉已经是这样了。大学中好多教授事情并不多,权当代一个家教。)
第二,树王宝强的形象有一定的时代要求。大家看烦了都市型男靓女的矫揉造作的学院派艺人的表演,缺少了质朴和原生态的味道,没有几个演员再像刘晓庆在《小花》中为了一场戏不惜将自己的双膝磨得鲜血直流的精神了。当然,现在说到为艺术献身,大多采取脱光献身的方式,无论是《色戒》、还是《苹果》都没离开脱光衣服吸引眼球。如同人们吃腻了酒店餐桌上的食品,偶尔下乡吃一顿“贴饼子”,也可以带着满意的笑容,大叫一声“爽!”一样。如果天天下乡吃饭,那就改成大喊“苦!”了。
第三,树王宝强的形象,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政策相符。“宝哥”今年春节前后四处问寒问暖,走进了贫穷人家,走进了抗冰第一线,与战士握手、与百姓同乐。难道演艺圈就不能学学“宝哥”和贫下中农子女紧密地握个手,搞个形象工程出来?
http://122.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2/12/15/3/118a9f3cc2d.jpg因此,王宝强的成功,具有特殊性,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
但王宝强现象也带给我们一些必要的启示:
有梦想,才有实现梦想的可能。
有梦想,人的潜能才能够得以发挥。
有追求,目标才能更明确。
有目标,奋斗才能更有动力。
源于内在的动力,可启动你的毅力。
但这一切都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不是有追求、有梦想、有毅力、有目标就可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