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亲子教育 |
幸福到底是什么?
文/北京师范大学马健心理咨询与亲子教育研究室
(注:此文为《少年儿童研究》约稿之原稿,经编辑适当调整后刊登在2007年第3期,8-11页)
在北京某小学的亲子教育讲座中,我向参会的近三百名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每位家长都爱着自己的孩子,相信您在满足孩子物质要求方面尽力做得更好,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您为孩子提供了什么物质条件么?”
“女儿三岁的时候,我给她买了架钢琴,我每周日上午带她学钢琴2小时,为了让她去学琴,8岁前答应她学完琴就去吃一顿肯德鸡。随年龄的增加,她爱美了,提出了更多的物质要求,我与她协商,只要能考级,就给她买一套她喜欢的服装或几百块钱作为奖励。10岁以后,她提出需要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MP3、游戏机等电子设备,我家里有这种条件,也就一一满足了她的要求。”母亲自豪地说着,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一位形象削瘦的女士说。“自儿子上小学,我就辞去了幼教工作,成了全职太太。我在家尽心尽力照顾儿子的生活起居和学习。早晚开车接送孩子上学、回家。孩子不爱吃学校的午饭,又不想回家,我每天中午给他送饭过去,还带上一瓶他爱喝的可乐。孩子想吃什么,我就做什么,让他能享到口福。我在家里也没别的事情,更不能让孩子在吃得方面受委屈了。”
“我是下岗职工,自己省吃俭用,尽量让孩子生活得好一些,希望他将来有文化,不再像我这样……。我们没什么物质基础,只要在学习上用得着的东西,我们都给他买。孩子喜欢吃水果,我们少买几个,尽他一个人吃。”一位朴素的中年妇女,认真地陈述着自己为孩子的付出。
一位父亲接过话来,说:“上学期,我和孩子协商,他的期末考试成绩三门优,就满足他一样物质要求,结果孩子真行,成绩不错。他提出让我再换一辆车,说我以前开辆小奥拓送他上学,给他丢人了,我一咬牙换了一辆富康。现在就一个孩子,他快乐了,一家人也就都快乐了。”
家长们展示着为孩子们所做的一切,快乐的心情展现在他们的声音中、面容上、舞蹈的手势里,我分享着他们为孩子的付出以及收获的幸福心情。在纷杂的描述中,最强音是“孩子的幸福,是家长最大的心愿。”
此时,一位爷爷示意有话要说,“我的女儿和女婿都在国外,他们把孩子交给我来带。对外孙子,我不敢有一丁点闪失,不然对不住女儿。事实上,我感觉孩子的毛病越来越多,以前要什么就给什么,他父母给钱了,这些钱也应该花在孩子身上,想穿名牌就穿名牌,想外面和同学一起吃饭,回家要钱就给。唉!现在一顿饭能吃一千多,那是我一个月的退休金呢。我不给钱,孩子就说他父母给那么多钱为什么不给他花。只要不按他的话做,这孩子就在家摔东西,骂人。”老人说着,边擦着眼泪。他的话语一下子使会场变得格外沉寂。
“刚才这位爷爷的话,引起我们的深思,是否多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孩子就会幸福呢?”我进一步提问。
有些家长开始摇头,表情亦显得严肃起来。
家长为子女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物质,但孩子们对此的态度是什么?他们是否亦如家长的感受一样享受着父母送来的幸福,并沉浸在幸福之中呢?笔者对海淀区某小学学生进行了幸福感抽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9份,其中四年级37份、六年级42份。统计数字见表1:
表1
分类 |
抽样结果 |
其中四年级学生 |
其中六年级学生 |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
很 幸 福 |
10 |
12.66% |
6 |
16.22% |
4 |
9.52% |
比较幸福 |
49 |
62.02% |
19 |
51.35% |
30 |
71.43% |
一 |
11 |
13.92% |
10 |
27.03% |
1 |
2.38% |
不 幸 福 |
7 |
8.86% |
1 |
2.70% |
6 |
14.29% |
说不清楚 |
2 |
2.53% |
1 |
2.70% |
1 |
2.38% |
合 |
79 |
100% |
37 |
100% |
42 |
100% |
通过调研发现,认为自己生活很幸福的学生仅占12.66%,与众多家长高度“幸福给予”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即大多数学生并未如家长所预期的子女生活很幸福。而认为不幸福的学生占总数的8.86%,这与台湾《讲义》杂志针对台湾高年级小学生进行的调查“你觉得自己幸福吗”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台湾有9%的小朋友自认为“不幸福”。
学生在面对开放式提问“你认为如何才能获得更大的幸福”时,在未有任何指导语的情境下,四年级与六年级学生的答案按词语的使用频率的高低排列见表2:
表2
四年级(37名学生) |
六年级(42名学生) |
||||
排序 |
词语 |
人次 |
排序 |
词语 |
人次 |
1 |
父母及家人的关爱 |
19 |
1 |
家庭成员和谐相处 |
18 |
2 |
和睦的家庭 |
9 |
2 |
父母及家人的关爱 |
15 |
3 |
友好的同学关系 |
4 |
3 |
健康快乐 |
7 |
4 |
自由安排活动 |
4 |
4 |
自由安排时间 |
5 |
5 |
优异的学习成绩 |
3 |
5 |
优异的学习成绩 |
5 |
6 |
物质条件好(有车有房) |
3 |
6 |
物质条件好(有钱有车有房) |
4 |
7 |
好心情 |
2 |
7 |
尊重信任 |
3 |
8 |
良好的师生关系 |
2 |
8 |
良好的同学关系 |
2 |
9 |
尊重信任 |
1 |
9 |
没有压力 |
2 |
10 |
减少课外学习 |
1 |
10 |
减少课外学习 |
1 |
11 |
天天看电视 |
1 |
11 |
良好的师生关系 |
1 |
学生对获得幸福的描述为:“幸福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我能一块快乐的生活”、“幸福就是一家人和和美美地生活在一起,天天有说有笑,做事也顺顺利利”、“幸福就是能得到爸爸、妈妈的保护”、“我认为幸福是我和妈妈、爸爸的美好时光”、“有一个温馨的家庭”、“幸福就是家庭和睦、过得愉快,没有烦心事”、“有父母的关爱即幸福”、“幸福就是充满快乐和有一个美好的家庭”、“幸福就是父母爱我”、“家长关心我”、“父母能理解我,让我感到家人给我温暖,能听我说话”、“父母和我一起聊天就是幸福”。
一部分学生用否定式描述幸福,如:“爸爸不打我”、“家长不再责备我”、“不要管得太严厉,不要安排这么多的课外班,一天的时间里给我多一点的自由时间”、“幸福就是家庭里没有辱骂、没有责备,没有不信任”、“幸福就是一家人能够不吵不闹”、“学习压力不太大、有玩的时间就是幸福”。
通过以上调查可见,小学生认为幸福感的体验源于良好的家庭关系、亲情沟通、家人关爱、尊重理解。北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多数家庭能够解决孩子在物质方面的需求,他们更渴望获得精神上的支持与关注。
有学生认为学业优异即幸福,如:“我认为幸福就是能考个满分让家里人高兴高兴”、“有好成绩就是幸福”等等。
七名学生认为有了物质就有了幸福,他们在描述了物质财富与幸福的关系时,写道:“幸福是有房、有车、有吃、有喝,还有钱!”、“幸福是有吃、有穿、还有很好的条件”、“幸福是物质财富,精神次于物质,因为一切都建立于物质之上”、“幸福就是有钱,衣食无忧,就是享受,因为享受可以吃喝玩乐”。
在进行“是什么令你感到不是‘很幸福’”的访谈中,学生们主动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如下:
第一,家长唠叨。“妈妈管我太多了,整天就知道让我学习学习,天天跟我说我家没钱,得自己考上个好初中,不然以后上不了好大学,就业都难。我烦透她这些话了,我学习已经很努力了,成绩也不错,我不知道她想让我学成什么样。所以,我一回家就不高兴,感觉不到生活很幸福。”
第二,家长对学业要求严格。“我考公外二级,没及格,我妈妈骂了我好长时间,说她花了那么多钱带着我上辅导班,二级没过就没机会择校报初中的英语实验班。她还一直要求我好好学习英语,她连大学都没念过还要求我学习?我们班好几个同学的妈妈都是硕士,还有的是博士。同学问我爸妈是什么学历,我都不敢说他高中没毕业,郁闷!老师,您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我能幸福么?”
第三,缺乏亲子沟通。“我爸我妈都是单位领导,特别忙,也没时间理我,偶尔聊几句,也说不到一块。周杰伦是谁他们都不清楚。我想去同学家玩,他们不让,怕我乱跑不做功课。请同学到家里来吧,他们嫌太乱。我和同学打电话,聊得还没半小时呢,他们就说我占电话时间太长了,唉,幸福,我的生活有幸福么?烦!”。 “父母太忙,他们就知道挣钱,见他们一面,比见校长还难。他们认为有钱就能过好日子,我现在没那么多钱,所以我感受不到幸福”。
第四,无原则地表扬和肯定。“老爸老妈在家时总说我这好那好,全好!可我一到学校,同学和老师总说我有一大堆毛病,同学说我自私、霸道,我都不知道我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第五,过度营养。“我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除了给我做好吃的,别的什么都不会。老师,您看我这身肉!都是我奶奶给喂出来的。现在我已经一百五十多斤了,每周三次体育课,我自上学开始,体育课就没及格过,同学给我起外号,叫我肥猪,我也想瘦点,可我看见肉就想吃,我奶奶天天给我做我爱吃的,我吃得多,奶奶还特高兴,我管不住自己的嘴,他们也不替我管管。每到体育课那天,我就想逃学,省得老师看我不顺眼。我瘦下来就有幸福了。”
第六,精神打击。“我爸老说我,‘你要什么就给什么,你还不好好学习,吃得用得,什么没满足你啊,你还考成这样!笨死你算了’。我也想考得好一点,不让他再骂我,但是我上课走神,有小动作,管不住自己。考试的时候经常不知道自己在考试,做不完考题。可能就像我爸说的那样,我真的就是弱智,我太笨了。”
第七,学业交换物质。“我去年就想让我妈给我买个MP3,我们班同学差不多的都有了。我妈说只要期末考试英语、数学、语文都是优,就给我买一个。结果只有数学得了良,就没买成。今年她又是这样说,我想起考试就怕,万一今年还不能三门考优,这MP3就又没有了。”
第八,家庭氛围。“我爸下岗好几年了,整天除了叹息,什么也不做。我回到家里,除了听他叹气,什么声音也听不到,电视也不让我看,我在家找不到丝毫快乐。”
笔者通过对家长及孩子关于幸福感访谈及日常的咨询,发现家长与孩子对幸福感的理解有一定的差距。幸福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来源于快乐情感的增加和消极情感的减少,来源于幸福的感知、积极的自我评价和适宜的社会比较,来源于家长的生活态度、来源于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源于对压力的调适等等。关于幸福感体验的差异,总结如下四点:
第一,家长以纵向标准比较,他们以自己幼年时的生活为基准,认为今天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条件下的孩子应该是幸福的。而孩子喜欢横向比较,他们认为父母为他们提供富足精美的食品与华丽多姿的衣装是理所应当的,面对五彩斑斓的世界,他们变得熟视无睹,面对物质的满足,认为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较少体验到幸福与快乐。
第二,家长在生活中给予孩子过多的呵护和溺爱,本应由孩子自己来承担的生活任务,往往被家人替代,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由他人代为照料,致使孩子养尊处优,动手能力差,对劳动与成果的体验差,导致幸福感降低。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你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面对父母的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孩子头脑中会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思维定势:我能够立即得到我所需要的东西。因此,孩子会变得愈发任性和自私,并演变成贪婪与无节制。当这种亲子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步入社会时,任性、暴躁、急功近利的性格特点必将承受挫折的打击,而可能一定时期或长期沉浸在痛苦之中无法自拔,形成心理疾患,如忧郁、偏执、狂躁等。
第三,过量的物质堆砌在孩子面前,致使子女难以品味获得需求满足的喜悦,幸福感降低。对幸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物质量的增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大。心理学上“延迟满足”的实验告诉我们,能够等待满足的孩子更利于成功。延迟即“忍耐”,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可以控制眼前的欲望,放弃目前的诱惑。事实上,那些一时冲动犯罪的人,往往都是不能克制自己瞬间膨胀的欲望。相反,那些事业有成的人,往往能够把一个个小的欲望累积起来,成为不断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
第四,家长的类型与亲子教育方式、孩子的幸福感体验紧密相关,按亲子教育的方式,将家长分为五种类型即:防范型、溺爱型、专制型、牧羊型、民主型。唯有民主型的父母能够理解孩子的想法,也认可他的情绪与行为,并能经常性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填平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可以为孩子提供最大的心理空间,平等对待孩子,宽容理解孩子,积极地等待孩子,这样的亲子关系会十分协调,孩子也能独立自主地生活,而且与小朋友们交往时,往往表现出有主见、有组织能力等优点,更能体验到幸福感受。
家长的无私付出,希望子女在成长中获得的幸福,而幸福感的体验与家长的教子方式紧紧联系在起,本文借朱永新先生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对理想父母的描述,与更多的家长朋友们共勉,愿我们成为理想的父母,幸福着孩子的幸福!
我心中的理想父母,应该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养孩子追求卓越、独立自主、持之以恒、勤俭节约等个性品德和良好习惯的父母;应该是永远保持年轻心境,懂得把童年、童心还给孩子,让孩子轻松、自由、愉快成长的父母;应该是善于发现孩子天赋,善于把握孩子潜能,善于培养孩子特长的父母;应该是以大朋友的平等身份来对待孩子,而不是以长辈的身份来压制孩子和以棍棒的方式教训孩子的父母;应该是有着和谐的家庭关系,能以身作则、一诺千金的父母;应该是永不对孩子失望,决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决不使用侮辱性批评语言的父母;应该是善于学习,具有教育理性和自觉,能够善于利用各种教育情境,富有教育机智的父母;应该是努力配合学校、社区,对孩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从而促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