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发布《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业规范》,挑战医患潜规则?
标签:
医改红包看病难看病贵杂谈 |
分类: 一丁点的眼睛看热点 |
“卫生部近日印发《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对全国860万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卫生部昨天召开专题发布会,从即日起,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应廉洁自律,恪守医德,不索取和非法收受患者财物,不利用执业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违反《规范》情节严重将予以解聘。”
“医者,德之大也”古人为我们留下来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医生这个职业,自古至今在整个社会受到的尊重,直到如今天,如华佗、扁鹊、张仲景等芳名流千古的名医的名字,我们依然耳熟能详,他们高尚医德的故事还在民间经久流传,按时下的方式来说,良好的医患关系,纯净的医疗环境,对我们创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我们必须要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
卫生部近日发布《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有它积极的一面,但从一定程度上讲,这无疑会让医生和看病的患者都陷入两难的境地,因为它挑战了整个行业的潜规则,最后是否会成为一纸空文,也说不定。现在的医患关系和医医疗环境,已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而一种社会风气的形成,需要时间,这个时间,显然不是一天两天,同样,要改变这种社会风气,也绝不是一天两天内可以做到的,要真正的改善医患关系,净化整个医疗市场的风气环境,还需时日,而这段时间的过度期,势必会给医生和患者带来一定的阵痛,下面,我们就给这种阵痛进行一一解秘
解秘一:红包之说的根源
我们来看一下,医生收取红包现象的根源,从源头上说,我个人觉得,医生辛苦的为患者医好病,解决了患者机体的痛苦,让患者获得新生,患者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医生表达感谢,这绝对是人之常情。在古代,此风已然盛行,只是当时,表达感谢的方式诸如现在的送锦旗,当时叫“谢医表”,亦或者请大夫到家里吃顿饭,几条鱼,两只鸭而已,在一来一往间,医患关系非常和谐,所以我们也常能在古书中看到,医者仁心这样的词语。所所以说,从基础上来说,给医生送红包了是一种表达感谢的方式,只是目前,这种方式已经发生改变。这种感谢不再是自愿,而是迫不得已而为之,成为无奈之举
看过大病的人都知道,在医院,流传着一句俗语,“一拿手术刀,敢快递红包”,也经常有人会提醒你,“快做手术了,还不对主刀大夫表示一下?否则,只要人间稍稍动点歪心思,往严重了说,病看不好,钱白花,往轻了说,也让你多受多少罪呢,受到如此恐吓,哪还有人敢不送红包,不为别的,只为能得到正常的医治,花钱买个心安罢了”,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说,所有的医生都会主动收受红包,只是阐明这种现象的存在。
解秘三:医生拿钱也很为难
送红包的现象,不仅患者为难,经济压力增大,同时也让一部分有良知医德的医生为难。我们知道,诸如手术之类的治疗,都算是“技术活”,在人体身上动刀,谁能保证就十拿九稳,正如我们做一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一百次也难免出错,所以从概率学的角度上来看,医生的手术治疗的失误率是存在的。某位医生就曾经向我表示过,手术之前,他的压力是最大的,压力主要是来自患者及其家属,比如说,手术之前收了人家的红包,如果手术还会现了一点小问题,家属会说,“这医生,真他妈黑,收钱还不好好干活”;手术之前,百般拒绝接受患者的红包,手术出现了一点小问题,患者家属会说,“这医生,假清高,不给钱就不好好干活,估计是嫌钱少”,所以对医生来说,是左右为难
解秘四:送红包现象为何愈演愈烈?
通过两个数字来从根本上解释,为什么患者会给医生送红包,目前,我国医疗机构人员的从业者,登记人数是860万,这其中还包括一行医闻机构的行政人员,比如说医学院,医院的文职等等,也就是说,能够真正为患者看病的医生人数远远还没有达到这个数,而中国的人口数量是12亿8千6百97万5千4百6十8人(截止2012年7月1日官方数据),这两个数字放在一起,大家很容易就看出来了,有可能看病的人多,能给人看病的人少。明显的供需不平衡。医生,已然成为这个社会的稀缺资源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稀缺资源必然存在更高的价值,也就是我们说的“物以稀为贵”。虽然国家一直在采取相关措施改变这一现状,比如说,建立社区医院等,但至少上头,在我们中国,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是广大患者面临的难题。想想,在如此难的情况下,为了看好病,给医生送个红包,以保万全,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如何才能让医生安心治病,患者安心看病?
诸如以上原因,仅仅靠行政命令手段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改善医疗环境,因为现在这已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而且所有的东西都不是在正大光明的情况下完成的,这其中存在太多的潜规则。解决中国医疗环境的根本办法,还是大力发展医闻行业,增加医疗机构的数量及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当患者认为看病成为很容易的一件事,当医生真正觉得为患者医治是份内的事,那些这潜规则的事情就不会再发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