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 |
分类: 一丁点的眼睛看热点 |
设计台词:“我招谁惹谁了,不就说错两句话吗?”
担任“青歌赛”的综合素质评委,对于余秋雨来说,真不是知道是幸事还是不幸,以余秋雨现在的名气,似乎不用凭借“青歌赛”来为自己正名了,不过正是因为青歌赛上自己的几次口误,让余秋雨十分不情愿地火了一把。
第一句:孔子是战国后期的人了
第二句:“鲁国太弱小,所以不属于战国七雄。”
第三名:“但丁不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两届“青歌赛”,三次经典口误,引来了众网友的一顿口诛笔伐,一时成为大众眼中的绝对焦点,我想对于这点,余秋雨本人也很无奈,毕竟话是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的,毕竟是自己犯了错,面对漫天而来的批评,余老师只能漠然承受。
从个人角度来说,余秋雨老师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学者,从上初中开始,我就开始读他的作品,《霜冷长河》、《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行者无疆》,他的作品我全部都看过,特别是前两本,可以说是我中国古典文化的启蒙之作,书中那种对历史文化解读的深入浅出,叙述语气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间,却又大气大气磅礴,用文字将中华文化的底蕴演绎的淋漓尽致,一时间,历史散文在文坛上风靡一时,余秋雨也凭此在学界声名大振,直到现在,我也认为,在历史散文写作上,能出其右者,几乎寥寥。
从他这些文学作品中,任何一个懂点历史的人都能看出,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掌握,已经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所以说,在“青哥”赛上,那顶多能算是一口误, 但是,这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小失误,但对于余秋雨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别人说错话行,你说错话,不行,你可是知名学者,在古代文学方面,可不是一星半点的“造旨”,你怎么能有口误?
余秋雨是学者,但他更是人,所以也会犯错
但我们转念一想,余秋雨虽然是知名学者,历史文化学家,但同时,我们不能忽略一点,他也是人,从人的本能的角度来说,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一天也要吃喝拉撒睡,我们做的事情,他也都要做,看看这三个问题,只要是学过初中历史的人就差不多都能答上来,何况是他,一个深谙中国历史文化的学者?在批评的同时,我们想过没有,这个口误,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
据青歌赛的导演陈雨露介绍说,其实综合素质的考核是在考选手更是在考评委,对于评委点评出错的问题,她表示并不惊讶,她说:“直播是在个人压力空前巨大的情况下进行的,即便一个人再饱学知识,在这种状态下也容易失误”,而且,由于青歌赛的赛制非常严密,评委关于文化知识考题的准备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为了让比赛更为公平、透明,每天晚上直播前一个小时,考题才会最终确定。陈雨露说:“直播前,评委们不是坐在那安安静静地思考考题,他们还要在直播前就其他环节与工作人员进行沟通,能准备的时间很少很少,很多时候是没什么准备就直接上阵了。
听到这些话,我想很多人应该能够理解余秋雨了,毕竟作为一个人,在那样紧张的环境下,是有可能说错话的,无论他是历史学家,还是普通人,都一样。
让余秋雨担任综合素质,我们为的是什么?我们看中的就是他的学术地位和人气,在点评过程中,余秋雨也不泛精彩之处,这让我们在观看节目时,也受到了美的享受,我想,能做到这点,就可以了,更何况,在口误出现后,余秋雨老师还能积极的承认错误,在3月20日比赛中,余秋雨主动承认了自己在前一天比赛中出现的一个口误:“我说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死于1916年4月23日,这是不对的,应该是1616年。”我觉得正是一个学者就有的风范,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同为评委的徐沛东也曾出现过口误,在一次点评中,将电影《没完没了》的导演冯小刚说成了张艺谋,也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丁点博文均为新浪独家供稿,如需转载及其他业务请联系:
MSN:swc5002@hotmail.com
QQ:7992653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