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批判彭浩翔专题之三·“低俗”电影潮流来自何方

(2013-03-13 15:26:21)

批判彭浩翔专题之三·“低俗”电影潮流来自何方

文化·低俗本源

港产片困顿下的山寨化延续

《从<低俗喜剧>透视港产片的焦虑》一文所引起的争议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则是香港文化对低俗放任自流的态度,一则是这些年香港人与内地人的矛盾,当然,说到底,单《低俗喜剧》电影而言,这只不过是港产片的山寨化延续而已。 文_列孚(香港资深影评人)

 

香港文化 低俗已被放任自流

香港其实与广州一样,市井文化一直是其中的社会文化重要表现,以粗口为例,港人喜欢用男性生殖器官成“助语词”,广州人则相反。基层市民喜欢讲粗口已成传统。当电影成为人们生活情绪发泄或寄托的时候,平时不会讲粗口而出没于中环或珠江新城的白领们一旦遇到一部居然在大银幕上大爆极其流利的粗口时,因工作或生活压抑也许就会这刹间获得解脱,产生痛快感,便造就了《低俗喜剧》之类电影市场上的形成。

问题是香港在文化上一直就是一个基本放任的社会。如果说市井文化是这个城市文化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是成立的话,那么香港要迎合这个市场的需要时,一切被视为低俗的现象就会在不同时候呈现不同的形态——充斥市面的种种所谓八卦杂志,无不以抢拍女艺人“走光相”为噱头;某女艺员与某人“车震”后上位就被形容为“一震得天下”,这种渲染即是对女性的消费及鄙视成习已为常;畅销报纸配备的“夜生活指南”之类更肆意以半裸职业女性为卖点;又炮制出“模”一词(嫩模)来专指刚成年甚至未成年入行贩卖肉体的年轻女性;杜汶泽在个人talk show上呼吁观众齐叫“以粤语粗口谐音‘吊高’周秀娜”,对女性公然放肆意淫至此,夫复何言!更有甚者,商人们捧出身穿比基尼泳衣周秀娜揽枕销售,对女性进行放肆色情“消闲”。俗文化的确是市井文化一部分,在公众场合如此鄙俗而又成了所谓“核心价值”(杜汶泽言),那么,这种价值观真的具有价值么?将恶俗当有趣还美其名曰“核心价值”,不禁令人回起70年代人们集中在当年佳艺电视大楼抗议该台播出的《哈唠夜归人》教坏青少年、80年代教师协会组织上街抗议影片《烈火青春》中出现的性爱画面,毒害青少年??可是今天比《烈火青春》更甚地炮制色情的《肉蒲团》、《一路向西》都出现了,曾经出现过真正正视社会价值观现象如今不但消失,相反地,《焦虑》一出,却会招致强烈围攻。

 

内地矛盾 偏见与落差的综合

这显然与贾选凝的身份有关(内地人)。

自从去年初发生尖沙咀某名牌店因为不允许港人自由拍摄引起围哄事件后,紧接着有些港人称内地游客为“蝗虫”,针对内地游客进行辱骂;不久,“双非孕妇”、“奶粉”事件等等所产生种种对内地人的不愉快,少数港人举起昔日港英殖民地旗帜更公然高喊“中国人滚回中国”口号等,这次《焦虑》一文引起争议不过是上述事件的伸延。

其实,这与部分港人的失落感有关。过去香港电影、电视剧中曾将内地人进行了夸大的、刻意的贬损,如今部分内地人富了起来后,港人曾自傲地看不起内地人现在却成相反,这种落差令部分港人难以承受。当然,此中会有更复杂的其他因素在内,例如因为互联网的发达,令港人了解到内地越比过往有高一些能见度时,像“地沟油”、“毒奶粉”等等,港人曾经对内地的偏见尚未获真正改观时,对内地人不和谐的声音也会随之出现,亦即《低俗喜剧》中对内地老板暴富心态等进行放大那样,均通过上述综合因素形成。

 

俗之类型 本质上是港片山寨化

据不完全统计,香港电影有史以来总产量高达16000多部,超过包括内地台湾电影在内的总和,其中大部分为通俗题材电影,部分影片就不乏低俗成分。港片曾以有午夜场而自许,甚至,映期上先定了午夜场时间然后才开拍(徐克语),而午夜场观众就是“咬蔗帮”(陈嘉上语)!那么午夜场的观众构成便组成了影片市场走向所要求的“俗”。

俗文化可称为次文化。其审美情趣与品位当然与精英文化有显然标签,确切地说,香港电影尚未形成系统工业,绝大部分仍处作坊式(也可称之为山寨)出品,那末,纯追求市场效应的电影价值观便明显离精英们的要求相去甚远了。然山寨式作品也未必都属“坏品位”,放任态度的另一面有时会出现神彩当然也是可能的。事实在上,港片除了“俗”的一面外,也有它可爱并且可敬的另一面。这次彭浩翔利用港片仍处困顿之际以其小聪明借本土化推出《低俗喜剧》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不过是港片山寨化的继续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