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到底有没有跑嬴大盘?——读《批评万科》有感
(2009-04-02 14:07:54)
标签:
万科大盘王石蔡鸿岩财经 |
分类: 地产谭 |
我的办公桌上有两本书。一本书是王石、缪川写的《道路与梦想----我与万科二十年》(下简称〈道路〉)。一本书是蔡鸿岩撰写的《批评万科》(下简称〈批评〉)。
很有意思的是,前一本写的是1986年到2006年期间的万科成长史。在〈道路〉这本书的最后,有不小的篇幅用来全面地阐述万科的品牌内涵。而〈批评〉这本书着重讲述和点评的恰恰是2006年开始,万科以超常规的速度和扩张以后,万科品牌价值的损耗、变异和缺失。
2006年时候,〈道路〉一书几乎被我当成教科书的标准来阅读。尤其是品牌内涵的阐述部分,更是反复研读,结合实践中的感悟,能体会到言简意赅、字里行间背后的深意。而〈批评〉一书,读后让我频频颔首。在过去这几年,尤其是2007年年底到2008年期间,万科一系列几乎象传说中了蛊一样的怪异举动,在我的心里激起了层层疑问,〈批评〉一书至少从某个角度,从作者的眼光诠释了万科的失常和异常。
我们不禁要问,二十几年来,到今天为止,万科到底有没有跑嬴房地产行业的大盘?
如果单纯是从销售数据来看,万科以2007年500多亿的销售额,2008年700多亿的销售额引领行业第一。然而如果从品牌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就面目全非了。
追溯到2000年左右甚至以前,万科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以其理想主义的企业气质,独树一帜的〈万科周刊〉,旗高一着的开发理念,始终占据了房地产行业许多从业人员内心价值标杆的第一名。
然而,从什么时间开始,万科的理想主义就日渐淡薄到今天甚至消失了呢?
是从以林少洲为代表的北大书生派纷纷离开万科开始的吗?
是从813土地大限之后万科终于不再为拿地发愁开始的吗?
是从万科周刊终于淹没在众多房地产企业内刊里,周刊主编终于仅仅是主编而不再有机会成长为一线操盘手开始的吗?
是从王石这个最牛的职业经理人逐渐引退郁亮为代表的财务经理派掌握了万科的方向盘开始的吗?
是从确立1000亿年销售额这个看似骇人的发展目标开始的吗?
我想,古语说得好,无欲则刚。
是欲望让万科变质了。
人都是有弱点的。王石不例外。而王石逐渐引退后的万科人也不例外。
当企业的欲望终于膨胀超过了对社会对客户的责任感,当以目标为导向、以契约为借口,理性思维终于淹没了以客户利益为中心的良知,我看到2008年的万科,除了规模和利润外,与2006年的某私营企业主领导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没有什么不同。
到今天,我们重新来读《道路与梦想》,发现万科的品牌内涵所描述的核心价值观里,放在企业宗旨第一位的是客户:
对客户,意味着了解你的生活,创造一个展现自我的理想空间……
那么今天的万科是否还能真正无愧于这句话?王石和他领导下的万科需要扪心自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