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沙洋、沙洋教育和沙洋中学
标签:
历史 |
分类: 德先生读历史 |
民国时期的沙洋、沙洋教育和沙洋中学
本人参与编写《沙洋中学80年校史》,本文是根据其中第一章修改提炼而成,先后发在了《沙洋文艺》2016年第4期和沙洋中学《平湖》杂志2016年“日益号”上。欢迎各位博友提出意见。
题记:身为沙洋人,我们是否知道沙洋历史上曾三次建市又三次撤市、沙洋曾是湖北省八大重镇之一、是事实上的“省辖市”;身为沙洋教育人,我们是否知道现荷花北路新建的学校为什么叫“汉上学校”以及“汉上先生”和“汉上书院”;身为沙中人,我们是否知道沙洋中学于1938年创于武汉、历史上曾8迁校址、14次更改校名、为荆门境内第一所省立完中及最早的省重点中学。
民国时期的沙洋
沙洋位于汉江中游西岸,西北部是丘陵山区,东南部是平原湖区,是通向鄂东南的大门。尽管历史上沙洋长期隶属于荆门县,但借助于汉江黄金水道和汉宜公路的优势,沙洋经济的繁荣程度不仅远超过当时还是一座山区小城的荆门县城,也超过周边的平原县城。特别是民国时期,沙洋为湖北省八大重镇之一,是鄂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质集散地,有“江汉明珠”的美称。这个称号不是今天沙洋人的自我恭维,而是当时省内外各界特别是工商界人士公认的。
一、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
汉江发源于陕南,途中有河南境内流出的唐、白两河汇入(今丹江口水库),流经沙洋后,向南经“两沙(沙洋、沙市)运河”(又称古扬水运河,始建于公元前601年)至沙市,使汉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相连,向西可达四川;向东南经汉口入长江,与长江下游的九江、安庆、南京、上海等大城市连通,也与湘江水系和赣江水系相连。也就是说,沙洋凭借汉江水运的优势成为连接陕、晋、豫、湘、鄂、川的水上交通枢纽。尤其对于陕南、晋南、豫西南、鄂西北地区的商人来说,由于北有秦岭、南有大巴山等山脉的阻隔,在以人力骡马运输为主的陆上运输时代,水运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民国时期,沙洋有一座能容纳千人的“山陕会馆”(俗称山西会馆)便是沙洋经济繁荣的明证。清朝中后期,山陕客商是沙洋市场的一大支柱,两省商人是最早到沙洋经商并修建会馆的人。
二、厘金局的设立使沙洋商贸更加繁荣
清咸丰年间,沙洋设置了厘金局。所谓厘金局是在重要的水陆通道设立关卡征收货物过境税的官方机构,相当于今天的税务局兼交通局。沙洋厘金局设立后,凡过往船只必须在沙洋码头停泊缴税,本地出口的货物也不能例外。因此,沙洋码头就变得异常繁忙,过往船只到此停泊后或上货卸货,或补充给养,或整修船只。所以从清末到民国时期的沙洋码头,上至闸口,下至关庙,停泊船只常达3000条之多。从沙洋大堤望去,只见桅杆林立,白帆一片,沿岸船只绵延数十里,蔚为壮观。
众多的商船从四面八方带来了山货、杂货、食盐、布匹到沙洋销售或转口,又从沙洋运走大量的粮食、棉花、花生和其它土特产,这巨大的贸易量有力地促进了沙洋的经济繁荣。
另外,厘金局雄厚的财力还给沙洋各商行提供了资金周转的方便。由于沙洋商贸繁荣,厘金局每年实际征收的厘税远大于上缴国库规定的数额,留存部分可在局内周转,还可向商家放贷收息,起到了现代银行所具有的信贷作用。如沙洋的大盐号“毛正大”盐号直到上世纪30年代还常到厘金局借资,每次动辄提取白银千元。有财大气粗的厘金局在此,再加上数家票号,沙洋也成为鄂中地区的金融中心。
四、省直管建制
从明朝初年开始,沙洋便隶属于荆门县,多为“镇”级编制。然而,因为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商贸经济,沙洋镇却享有比普通镇要高得多的行政待遇甚至高过荆门县。明成化年间沙洋设巡检司;清顺治年间沙洋设府同知公署;清乾隆年间沙洋设有府、州、镇三级行政派出机构;民国时期,沙洋设县佐公署(副县级)。
国民政府对经济干预较少,属自由市场经济,经济发展不受行政建制约束,行政中心不一定是经济中心(如当时的沙市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江陵县,但却有较强的独立性,经济比江陵县城要发达得多)。名义上沙洋还是镇级编制,但省直的公安、银行、航运、堤工等部门均在沙洋设有办公机构,如沙洋镇设有省直公安局,而荆门县城仅设警佐室;省国民政府在有关资料统计上都把沙洋单列,各种数字与荆门分开上报省府。也就是说当时的沙洋实际上是省辖市的规格,是事实上的省“计划单列市”(也曾暂短建市)。
沙洋,这个素有“小汉口”之称、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重要港口,从明朝初兴到民国时期达到繁荣顶峰,却在1938年遭到了日寇的狂轰滥炸,炸死居民5000多人,几乎炸毁了所有街道、商铺、码头,导致商人逃逸,市民躲避,繁华的沙洋顿时变成一片废墟。日寇还在沙洋投掷毒气弹,人们染毒后下肢溃烂,终身难愈。1940年,日寇攻占沙洋,开始了对沙洋长达五年半的殖民统治。日寇的暴行是沙洋人民不能忘却的痛,我们必须永远牢记这段历史。
1928年,沙洋第一次建市,辖沙洋镇(因抗日战争爆发夭折)。湖北省国民政府把沙洋与汉口(现武汉市)、沙市(现荆州市)、老河口、樊城(现襄阳市)、宜昌、新堤(现洪湖市)、武穴同列湖北省八大重镇。如今,七大镇早已建市,其中武汉、宜昌、襄阳为湖北省前三甲的城市,但沙洋直到1998年才撤区设县(至今),长期不过是“镇”级编制。
194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沙洋,成立荆南县人民政府,1949年初又建沙洋市,辖原沙洋镇,但9月又撤市复镇,仍隶属荆门县。
1960年3月,国务院批准沙洋镇与沙洋农场合并成立沙洋市,脱离荆门县,隶属荆州专员公署,但1961年12月又撤市复镇,再次回归荆门县。
历史上沙洋曾三次建市又三次撤市,真是悲催啊,这恐怕在全国也少见。
民国时期的沙洋教育
与繁荣的沙洋经济相比,民国时期的沙洋教育就显得相对落后。
宋徽宗年间,沙洋人朱震考取进士,遂在各地为官,后告老还乡。朱震对《易经》颇有研究,著有《汉上易解》一书,名声很大,人称“汉上先生”。清乾隆年间,荆门知州舒成龙来荆门就任,此公乃“汉上先生”“粉丝”,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来参观“汉上先生”旧居。为纪念“汉上先生”,决定在沙洋修一座书院,取名“汉上书院”。现荷花北路新建的“汉上学校”就源于此。清朝末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汉上书院”也随之停办,校舍也因无人管理年久失修而倒塌。“汉上书院”是从清乾隆年间到民国初年170年间沙洋唯一的一所公立学堂。
1918年,辛亥革命先驱沙洋人毛凤池在靠近“汉上书院”的关庙内办了一所民办小学,仅招一个班,这便是沙洋近代学校的开始。数年后,关庙小学迁至玉皇阁,由政府出资,改为“沙洋国民小学”;1929年,荆门县政府统一全县学校管理并拨付经费,将“沙洋国民小学”正式定为“荆门县第九区国民小学”,1938年11月,该校毁于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
抗战初期,沙洋被炸成废墟,不仅无学校,连私塾也停办了,直到1941年夏,沙洋工商会才集资在堤边建了一所小学,俗称“榨街小学”。日本投降后,“榨街小学”在下南门街办了一所分部,但仅维持了两个月;1948年,由于汉江洪水泛滥,沙洋大堤决口,“榨街小学”被洪水冲垮,之后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沙洋只有零星的几所私塾,没有像样的近代中小学。1946年,湖北省立第二初级中学(后改称湖北省立沙洋中学)由咸丰县清水塘镇迁至沙洋黄家山。沙洋,这个连小学也办办停停、只有零星几所私塾的地方,突然迁来一所省立中学,后来又办完全中学,成为荆门县历史上第一所完全中学,无疑让沙洋教育提高了一个档次。
民国时期的沙洋中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失守后,国民政府临时迁都武汉。1938年,“武汉保卫战”失败,国民政府拟迁都重庆,湖北省政府也准备西迁恩施。根据战时的需要,湖北省国民政府出于保护湖北文化教育人才的考虑,将湖北省暨武汉市的47所公私立中学和中专合并,成立湖北省立联合中等学校(简称“湖北联中”,下设22所分校)以备随时西迁。时任湖北省国民政府主席陈诚亲自兼任联中校长。校本部始设武昌,后迁往恩施,下设各分校也分别迁往鄂西山区各地。
在22所分校中,有一所分校拟迁往均县(今丹江口市,原校址现已被丹江口水库淹没),校名遂更改为“湖北均县初级工业职业分校”。1938年10月,学校在宜昌作暂短停留,并在当地招生。因均县离当时省城恩施较远,加之山区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大部分师生并未前往,学校便迁至巴东县野山关镇,但仍沿用“湖北均县初级工业职业分校”的校名。1939年,因校名与校址不符,遂改校名为“湖北巴东初级职业分校”,这所学校就是今沙洋中学的前身。
1940年6月,为配合新县制,实施计划教育,联中各分校就地单设。“湖北巴东初级职业分校”拟迁往长阳县单设,遂更名为“湖北省立长阳初级中学”。嗣后,日寇进犯宜昌,为安全计,省政府决定各分校继续西迁。11月,“湖北省立长阳初级中学”迁至咸丰县清水塘(现清坪镇)。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战胜利。10月,“湖北省立长阳初级中学”又改名“湖北省立第二初级中学”,校址仍在咸丰县清水塘镇。
1946年,湖北省提出教育复员计划。“湖北省立第二初级中学”原拟由咸丰迁至鄂南的通山或通城,由于时任省政府顾问、荆门籍人士许莹涟先生力争,才迁至荆门沙洋。《民国三十五年荆门县政府工作报告》(湖北省档案馆藏)中称:“本年三月初,省立第二初中迁往本县县境,本府奉令代为勘查校址。经电准第六绥靖区司令部,将接收敌伪遗弃之沙洋陆军医院房屋全部拨归该校使用。”
“湖北省立第二初级中学”迁入沙洋中学现址(原为日本陆军野战医院)后,那时还不叫“沙洋中学”,仍沿用“湖北省立第二初级中学”的校名。同年12月,省教育厅更换了一批中小学校名,“湖北省立第二初级中学”又更名为“湖北省立荆门初级中学”。
是年暑假,时任校长涂海澄赴省教育厅述职,不幸在天门皂市因车祸身亡。省教育厅派陈靖海任校长,他考虑到荆门境内无一所高中,便决定在同年秋季开学时试办高中,但直到1947年10月才获省教育厅批准,学校也改名为“湖北省立沙洋中学”。也就是说,直到1947年10月,学校才正式称“沙洋中学”,也是荆门境内最早的一所完全中学。从此,校名才与校址相符。
沙洋中学起点高、规格高。一是师资队伍素质高,教师多是民国时期的大学毕业生,有的甚至是大学教师下派的。早期的沙洋中学教师几乎没有沙洋本地人。二是招生范围广,除招收荆门县的学生外,还招收附近钟祥、京山、天门、潜江、江陵等县的学生。因为沙洋中学是一所省立完中,名气大,再加上沙洋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能吸引学生前来就读。三是校园面积大,有较完备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源。沙洋中学校园面积300余亩,背靠黄家山,濒临踏平湖,有山有水,绿树成荫。至今沙洋中学仍不失为湖北省最美的中学校园之一。沙洋中学的最早的房舍是日军留下的陆军野战医院,这对于历经战乱多年一穷二白的中国来说就属于比较好的建筑了。沙洋中学的教学设备早先一部分是从抗战后方鄂西搬来的,后来的设备是1949年夏从武汉运来的,是武汉军管会租用了十几条大帆船一路沿汉江北上运到了沙洋中学。沙洋中学图书馆(室)时为沙洋地区最大的图书馆(但不幸的是后来毁于“文革”)。沙洋中学的迁入使沙洋教育与沙洋经济相匹配,为沙洋及周边地区的人才培养和文化氛围的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沙洋成为战争拉锯地带,战火使学校无法正常教学。1947年底,奉省国民政府教育厅命令,沙洋中学又迁至汉阳鹦鹉洲,次年元月又迁至武昌义庄前街。
1949年5月,武汉解放。同年7月,奉武汉市军管会文教部命令,学校迁回沙洋,校名仍沿用“湖北省立沙洋中学”,由省人民政府直接管理。从此,沙洋中学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也由此走向了稳定的发展道路。
沙洋中学从在武汉创建之日到定址沙洋,不过十年时间,却8迁校址,6易校名。此时,正值战火纷飞的年代,加之鄂西山区道路崎岖,交通不便,物质匮乏,办学的艰辛可想而知。但广大师生冒着枪林弹雨,顶着风霜雨雪,克服重重艰难险阻,顽强地将学校办下去。这所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学校,一开始就显示了她坚韧不屈的性格,打不烂,拖不垮,在战火硝烟和颠簸流离中不仅没有消亡,反而不断发展壮大。在民族存亡的艰难时期,为湖北保存了教育之根,在相对封闭落后的鄂西山区播下了文化的种子。这正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体现,也是早年沙中人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说明,学校、教育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
沙洋中学迁徙图:
1.武汉→→→→→→→→→→→→→→→→宜昌
2. 宜昌→→→→→→→→→→→→→→→→均县(今丹江口,未成行)
3. 宜昌→→→→→→→→→→→→→→→→巴东(野山关)
4. 巴东→→→→→→→→→→→→→→→→长阳
5. 长阳→→→→→→→→→→→→→→→→咸丰(清水塘)
6. 咸丰→→→→→→→→→→→→→→→→沙洋(黄家山)
7. 沙洋→→→→→→→→→→→→→→→→武汉(鹦鹉洲、义庄前街)
8. 武汉→→→→→→→→→→→→→→→→沙洋
沙洋中学历史沿革
校名
1.
湖北省立联合中等学校(湖北联中)
2.
湖北均县初级工业职业分校
3.
湖北巴东初级职业分校
4.
湖北省立长阳初级中学
5.
湖北省立长阳初级中学
6.
湖北省立第二初级中学
7.
湖北省立第二初级中学
8.
湖北省立荆门初级中学
9.
湖北省立沙洋中学(开办高中)
10.
湖北省立沙洋中学
11.
湖北省立沙洋中学
12.
湖北省立沙洋中学
13.湖北省沙洋初级中学(停办高中)
14.
湖北省荆门第一中学(恢复高中)
15.
湖北省立荆门沙洋中学
16.湖北省荆门沙洋中学(入省重点中学)1959年9月
17.
湖北省沙洋市中学(成立沙洋市)
18.
湖北省荆门沙洋中学(撤销沙洋市)
1961年12月
19.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中学(县改市)
20.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沙洋中学(区改县)1998年12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