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真话故事二则

(2012-06-20 10:07:18)
标签:

杂谈

分类: 德先生其他杂文

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二战时期,英军怀疑俘虏中有一位是德军著名坦克机械师,但无论怎么审问,他就是不承认,说自己是伙夫,英军也拿不准。而这位技师对英军又非常重要,缴获的德军坦克如果经过维修马上就能投入战场,但英国技师修不好德国坦克,有什么办法叫他承认呢?

既然是“伙夫”,在俘虏营里只能叫他干些烧饭担水之类的活。在伙房和小河间的一块空地上,英军机械师支起一块黑板给坦克兵授课,还画了些图示,这位“伙夫”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又立刻走开了,等这位“伙夫”担水回来,“老师”故意大声讲错,而士兵们还一个个喝彩,“伙夫”忍不住了,“你这是胡扯,这样会出大事的!”,他一把夺过教鞭就滔滔不绝地讲起来,英军先是热烈鼓掌,后又放声大笑,等这位机械师明白过来为时已晚。

德先生评:英军用这种办法来“鉴别”德国机械师的真伪,正是基于了解德国人尤其是德国工程师在技术上总是一丝不苟,他们不能容忍在科学技术上的任何一点马虎和瑕疵,他们的优点恰恰成了英国人可利用的“软肋”。说真话有时是不由自主的,对违背科学、违反真理而又自以为是、贻害他人的胡诌,恐怕是最不能令人容忍的,尽管危险就在眼前,尽管后果很严重,但此时说真话的人已想不了那么多、顾不了那么多了。

 

重读(听)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非主要人物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就是袁绍的谋士田丰。

曹操兴兵攻打徐州,刘备势单力薄,向袁绍求救。田丰献计说:今曹操东征刘备,许昌空虚,若以义兵乘虚而入,乃天赐良机。此时袁绍最宠爱的小儿子病了,袁绍日夜守候在小儿身旁,衣冠不整,形容惟悴,推说“我心中恍惚,恐有不利”,等我儿子病好了再发兵不迟。田丰急得以杖击地,机不可失啊,大丈夫应以江山社稷为重,岂能儿女情长错失良机。但袁绍执意不肯发兵,田丰只有长叹而去。

后来曹操攻下徐州,刘备逃到袁绍处,要求他出兵攻打许昌,此时袁绍小儿子病已好,他心情愉快,立刻就同意了。这时田丰又劝道:以前曹操攻徐州,许都空虚,那是偷袭的好时机;今徐州已破,操兵方锐,早已做好了充分准备,未可轻敌,不如伺机而动。但袁绍不听,田丰甚至跪下哭谏道,主公听我一言吧,此番出师不利啊!袁绍大怒:出征前说这样的丧气话乱我军心,给我拿下关进死牢,等我得胜归来再收拾。

果然,袁军在官渡大败,将士们都说,若听田丰的话,我们就不会遭此大祸。袁绍自己也十分后悔,“吾不听田丰之言,兵败将亡,今回去,有何面目见之耶”,遂遣人先期赶回把田丰杀掉。狱吏听说官渡战败的消息给田丰道喜:先生,你是对的,主公回来后一定会重用你。田丰却苦笑道:恰恰相反,我命休矣。狱吏不解地问,先生此话怎讲?田丰说:袁绍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此战若胜,他会得意地羞辱我几句,但能赦我;今日战败,吾不望生矣。田丰话音刚落,果然袁绍的刀斧手已到。“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说完就拔剑自刎了。

德先生评:田丰为什么要冒死说真话?古训有“武战死,文谏死”,说真话尽忠言是士大夫的责任,真正的忠良早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了;那么田丰明知袁绍的为人“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为什么不像许攸一样跑掉呢?以田丰之才在乱世群雄的天下谋得一己之地是不成问题的,但“良臣不事二主”,这正是古士子的愚忠。他临死时不怨天不怨地,也看不出对袁绍有多大的仇恨,倒是自责“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当然在今天看来,田丰太过于书呆子气了,但有这样胸怀的人在今天更难能可贵。

 

根据以上两个故事德先生总结,说真话须有三个条件:

一、说真话者须知识丰富、能辨真伪。如果那俘虏真是伙夫,管你讲什么反正他狗屁不懂,自己本是糊涂蛋,就无法说真话。今天的一些人说不了真话,说不出真话,不是不想说真话,是因为知识不够,不能明辨真伪,那么就只有糊里糊涂地活着。

二、说真话者须赤胆忠心、识大义、无私心。像田丰这样的谋士责任就是说真话,说不说是自己的事,采不采纳是别人的事,明知不可为亦为之,哪怕遭来杀头之祸。当然,对于一般人来说,要达到田丰这样的境界的确要求太高了,但今天的人胆儿也太小了,话到嘴门边也不敢说。不止一两个人曾对我说,德先生,你能不能把什么事什么事在博客上写一下?我回答说,“那你自己怎么不写呢?”“我也想写,但考虑到我的身份……”——不过是芝麻大点的小官,工会小组长的级别,说出来有点令人可笑。有的人不是无话可说,也不是不明是非,而是为了那点蝇头小利而不敢说,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都希望别人来说,那么说真话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三、须有说真话的环境。中国历史上成就了个一代诤臣魏征还得益于胸怀宽广从善如流的唐太宗李世民,如果遇到袁绍这样的主儿,魏征早被杀了,哪还有贞观年间活跃的谏官王珪 、戴胄、马周、褚遂良、令狐德缬等“拾遗补阙,有诤臣之风”的一大帮人呢?古之忠臣不少,但能像清朝张廷玉做到三朝元老的不多,这恐怕与他做人的座右铭不无关系,即“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真“修炼”到家了。不过,在那样的环境下也难为他了,虽然他不能时时说真话,但起码没有昧着良心说假话。

 

相关链接:《真话的力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80fa2b0100d2mm.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