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 书
(2012-06-08 11:05: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德先生散文随笔诗歌 |
虽然从小就爱读书,但上学期间主要是为考试而读书,参加工作后,主要精力都花在了年复一年的应试教学上,在有限的闲暇只是随心所欲地看了些杂书,遗憾没有系统地认真读名著。
今年三月我无意中找到了一条阅读的新途径——听书。
我床头放有一台旧收录机,听新闻或催眠用。有一次听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的小说连续广播,一下子吸引了我。听的好处就是更加放松,还休息眼睛,不足之处是有时会错过收听。我想:现在网上资源这么丰富,说不定有相关的音频文件呢,这样不就不受时间限制了。打开电脑一查让我发现了新大陆——小说、散文、诗歌、评书、相声,几乎是要啥有啥,既可以在线收听,也可以下载保存。两个多月来我已经听了长篇评书《三国演义》《明朝那些事儿》,长篇小说《围城》《白鹿原》《飘》(乱世佳人)《静静的顿河》《四世同堂》《八月桂花遍地开》,还有几篇散文、诗歌等。这些书有的以前也看过,这次听了让那中断的记忆线又连上了;有的是第一次听,如陈忠实的《白鹿原》,早就听说获得矛盾文学奖,一直有心想读这部小说,这次总算了却了一桩心愿,男女播音员声情并茂地朗读比自己读更显生动呢;还有《飘》和《静静的顿河》这样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外国小说,以前也零星地读过,但外国人长串的姓名和陌生的背景总让我没有耐心,是因名著而读,有强迫自己的成分——读名著没兴趣主要是没读进去或没读懂。这次越听越有兴趣,现在让我和人来侃《飘》,我可以滔滔不绝,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斯嘉丽、阿什尼、瑞特•巴克利、梅那尼、杰拉儿德等可以脱口说出。外国人的名字靠默读是很难记住的,而听几遍就很快记住了,像那些外国人的名字如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读报很难记住,听播音员念几遍就记住了。
读名著不是人云亦云赶时髦,经过历史大浪淘沙留下来的东西就是精髓。对于《白鹿原》尽管赞誉颇多,但我觉得比起《飘》和《围城》来还是有差距,如小说开头白嘉轩娶过7个老婆就有吸引读者眼球的成分,那些床上描写有迎合现代人低俗口味的嫌疑;而《飘》虽是开放的美国小说,主人公斯嘉丽漂亮性感,结过三次婚,但几乎没什么“床上戏”,斯嘉丽并不完美,爱慕虚荣,有诸多“缺点”,这样反而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文学的真实!大师的作品就是如此,天然浑成无雕琢痕迹。为什么《红楼梦》常读不厌,曹雪芹对书中的人物无论从穿衣打扮言谈举止以及诗词歌赋都写得那么恰如其分,无丝毫包装雕琢之痕迹。《八月桂花遍地开》(作者徐贵祥,另著《历史的天空》《弹道无痕》《决战》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过的小说应该说是经过挑选的,听起来也很吸引我,但里面大段的议论就是败笔——低估了读者!本来一切皆由读者自己去读,自己去悟,作者大发议论进行说教,艺术感染力就差了。恩格斯说,作家完成作品以后就等于死了,其意是把话语权交给读者。
听书和读书一样有一个再思维的过程,一边听也在一边想,贾宝玉是什么样子,林黛玉是什么样子,斯嘉丽是什么样子,瑞特是什么样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她)和我有哪些相似的经历,他们像我们身边的什么人?如果看电视或视频就没有了这个再想象再思维的过程,人物形象尽收眼底,怎么也赶不走先入为主的影子。所以应该让孩子们多读书听书,少看电视视频——读书听书能让孩子更加聪明和有创意,而看电视视频会让孩子更加愚笨和懒惰。博友们观察会发现:那些懒惰、读书不开窍的孩子都不爱读书而喜欢看电视。如果想让孩子聪明起来,就让他们拿起书,实在读不下去,就从听书开始培养兴趣。
还有很多孩子怕写作文,拿到作文题,狗咬刺猬无处下口,磨磨唧唧半天写不了几行字,要么假大空,要么东抄西摘……这些都很好解释——输入与输出的比例失调。优秀作家要读100篇文章才能写出一篇文章,一般人也要读30-50篇文章才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我们学生娃们就读了几篇课文就想出好文章——蚕不吃桑叶能吐出美丽的丝来?
成人们不读书就罢了,估计对“我不知道地球是椭圆形的同样生活得很好”这样的人也教化不过来了。但对孩子们还是要求他们多读书,将目光放远些,不必追求短期的功利效果。先是杂读,读多了自然能辨别好书和不好的书,该读什么样的书和不读什么样的书。以后不管干什么工作,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是使用十分广泛基本技能,而读、听(输入)是最原始的积累。
我将“听书”这一发现告诉了胞妹和女儿,她们也行动了,通过相互交流我知道了如何下载视频转换器,手机音频软件等。听书的工具可用电脑、手机、MP3/MP4,我目前用的是数码播放器,小巧玲珑携带方便,才100多元,但比一个大书橱还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