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学生当人看
(2011-10-16 11:26:23)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德先生说教育 |
本校“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评选揭晓,德先生在列。与女儿般年龄大小的年轻教师一同上台领奖,颁奖领导也比我年轻许多,不好意思啦。另外,对于让学生评价老师的做法我并不十分赞同。学生认识能力还不全面,让学生评老师,给老师打分数,增加了老师的精神压力。
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并不等于教学成绩最好的老师。在这样的评选中,年轻教师比较受惠,因为他们充满活力,与学生无代沟。10位获奖教师中大部分是年轻教师,新招聘的大学生就有4位,我这半老头子当选实属有些意外。
一位与我同龄的教师教学效果一直很好,但学生没推荐他,他有些迷惑,开玩笑地对我说“向你学习呀,我已不受学生欢迎了。”
我说,“你教我女儿他们时不是很受学生欢迎吗?”
“现在的孩子不是以前的了。”
“那你上课是不是有时爱发脾气,批评他们?”
“是的,我看不惯,要我不说,我忍不住。”
我对他说,“看来你不能与时俱进,90后的学生是不能和80后相比的,并且90后与95后都有差距。”
尽管我不赞成让学生评价教师,但我还是想借博客一角做点“经验介绍”。
从学生那儿得知,经过学生两轮推荐投票有我的名字时,我说“感谢你们,为什么要推荐我呢?”从内心说,我觉得有些教师比我更认真负责。
“上课风趣幽默”“态度和蔼可亲”“与别的老师不同”……
“与别的老师有什么不同呢?”
“早就感觉与别的老师不同,但又说不出,反正就是对我们好。”
“这点你们倒是说对了,我拿你们当人看。”
我这样说恐怕有的同行不高兴了,你拿学生当人看,未必我们拿学生当猪狗看不成?
不至于说拿学生当猪狗看,但不少教师包括有的领导起码是拿学生当工具看,当解题机器,当考试机器,拿学生作为达到自己或组织的某种功利目标的工具。而功利主义是对教育的最大危害,正是在于牺牲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以及对社会的责任与对他人的爱,专在技能上智力上进行强化训练。
向学生要分数,要成绩,要升学率,因为升学率高符合各方利益,上级、学校、教师、家长人人皆大欢喜,这恰恰掩盖了中国当前教育的最大弊端——人不见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不是教书匠。工匠的对象是物,是可以由匠人任意把玩的死东西。如木匠可以把一块木头做成桌子也可以做成椅子。教师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人是有灵魂和情感的,这里面存在着互动关系,这就决定了师生间必须靠情感交流,从而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木匠做了一把漂亮的椅子,同行认可,客户认可就行了;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领导认可、家长认可就够了的,还要你的教育对象——学生认可。
国家田径队教练马俊仁曾获得了很高的荣誉,还上过春晚。但这些荣誉都是体育局给的,政府给的。令人尴尬和遗憾的是,他的弟子并不认他。王军霞获奥运会冠军应该说马俊仁功不可没,但王军霞每每谈及的教练是毛德镇。有人为马俊仁抱不平,鄙视毛德镇“捡便宜”,批评王军霞“忘恩负义”。显然批评者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如果说王军霞忘恩负义,为什么她却念及毛德镇教练呢?是马俊仁犯了一个大错——没有顾及弟子的内心感受,也就是说没有把运动员当人,只是当出成绩的工具,起码在方式方法上存在问题;官方也是拿运动员当“为国争光”的工具。
无独有偶,伏明霞在国家队的主教练是于芬,但伏明霞却很少提及她。伏明霞定居香港后,专程把当年的助理教练蒋克顺夫妇接到香港玩,说对蒋充满感激之情(央视“体育人间”节目)。蒋克顺,谁听说过啊,但伏明霞认可。
德先生完全能够理解和体会“两霞”的内心感受。我有一位老师长期默默无闻,一生是普通教师,但直到现在我仍和他保持那份师生情谊;我的另一位老师教学成绩突出,不断得到提升,最后还当了官,但我并不怎么认可她。她对我们的要求的确很 严格,同学们考取大学可以说也得益于她的严格,但这样的严格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为了我们,是为了她的“政绩”,我们不过是政绩的“副产品”。
而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就做得好,与刘翔的关系情同父子。做老师的,做教练的,做师傅的都必须牢记:一定得拿自己的学生、弟子、徒弟当人看!
我们在口头上总是说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爱学生,特别是要关爱“差生”,但实际做起来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在功利主义教育路线指导下,在层层定指标、要分数的压力下,如果学生成绩不好或“调皮捣蛋”,有的老师免不了就简单粗暴,就强人所难,就怒火中烧……这会讨学生喜欢吗?
那些刚大学毕业的青年教师既无教学经验也无可观的教学成绩,但为什么深受学生欢迎呢?与其说他们是师生关系毋宁说他们是朋友关系,拿学生当朋友的老师正是把学生当人看。尽管他们的教学成绩可能不突出,但学生还是觉得这样的老师难能可贵,愿意把这一票投给他们。不过德先生担心,随着他们年龄增长,是否也会变得功利起来。因为受学生欢迎不一定受领导和家长欢迎,以后还能不能保持这份纯真?体制如此,近墨者黑呀。
拿学生当人看,和学生做朋友,并不是说没有是非观。如果丧失原则,迎合学生过分要求,即便天天给学生放电影也不会获得学生认可。我在教学中尽管没有停下课来进行专门的“传道”,但言传身教重在平时。前几周,受班主任也是年级组副主任伍老师的委托给两个“励志班”做了一个讲座,是关于习惯性格培养方面的,效果还不错。其他班主任知道了,也请我讲,后来又对四个班讲了,但这是“民间”行为。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也不能不顾教学成绩。德先生长期教高三,我的学生也有上北大、清华、人大等著名高校的。在还没有比目前高考制度更好的办法出台前,当老师的仍要抓升学率。
以上所说其实不是技巧问题,是理念问题,是心态问题。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心态,100个技巧也没用,换句话说,没有对学生的真爱,就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
我们有些教师还需要启蒙,我们有些教育行政领导(包括省部级的大领导)也需要启蒙(最近又在搞“运动”,行政干预教学,形式主义捞政绩),全中国多数人都需要启蒙!中国还停留在100多年前的启蒙时代!莫看现在科技进步了,但中国人认识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说比100年还倒退了。上级常拿下级不当人,领导常拿群众不当人,所以老师拿学生不当人好像也是顺理成章的。还有很多话想说,但博文忌长,就不啰嗦了。在此提出几点与同行们共勉:
1、牢记学生也是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有时间多读点书,不是读教辅书,而是读得杂一些。读书的最大功用是明理。作为教师也应该拓宽知识,增长智慧,给学生一点新鲜的东西。
3、调整好心态。不能总把眼睛盯着几个不爱学习的学生。学生厌学,很正常。老师讲的他不懂,作业做不出,人是有思维的,他讲话、玩手机正说明他是人,拿学生当人看也包括原谅部分学生不学习。这不是学生的错,是教育体制的错,是分层教育没做好。
4、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对学生发怒。发怒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发怒就表示黔驴技穷了,再往下就是打骂学生了。
6、不要到班主任那儿告状,教育学生是每个教师的事情。向班主任告状借助的仍是班主任的威信,自己威信永远立不起来。学生比较反感科任教师向班主任告状、教师向家长告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