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但愿少些“洪战辉”式的感动

(2006-04-22 23:22:37)
分类: 德先生评时事

    湖南怀化学院学生洪战辉,背着妹妹上大学,成为2005年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一时,媒体又报道了许多洪战辉式的令人感动的人物:如湖北荆门职业技术学院的刘芳艳,带着盲母上大学;武汉大学的黄来女,带着癌症父亲上大学……。看了他们的事迹,着实令人感动,但转而一想,他们都是贫困的学生,是社会的弱者,本人还是需要社会救助的对象,但在媒体报道之前,他们不仅没有得到社会的救助,还用那孱弱的肩膀承载着那份超出他们承受力的沉重,听了这样的故事,更多的不是让人感动而是让人辛酸。这恰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社会对弱势群体救助的不力和社会保障体制的缺失!

他们的事迹报道之后,又是上电视,又是作报告,又是领导看望,也获得了不少社会的捐赠,他们的困难是解决了一些,但却难以令人欣慰,因为这是媒体炒作的作用,我们的媒体不可能将此类事情一一报道,报道多了恐怕也难以再令人感动。我们的领导不仅要看望被报道了的“洪战辉”,更要关注那些未予报道的仍在苦苦挣扎的“洪战辉”—-即社会的贫困群体。不是象春节前“送温暖”那样,在电视机的镜头下做秀,而是要下决心建立一种长效的、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扶贫救弱的制度。

有人不禁要问:扶贫救弱,钱从何来?是的,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还不十分富裕。但去救助象洪战辉这样极度需要救助的贫弱者的钱是应该拿的出的。从官方统计的数字来看,我国去年的税收突破三万亿,比前年增加了20%;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十四万亿,人均一万;去年的全国的公车消费、公费出国、公款吃喝共达九千亿,占整个财政收入的30%(《学习时报》报道)。看来关键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机制的问题。

洪战辉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品格确实值得学习,但仔细听完他的故事,会发现在很多情况下他也是被逼无赖,是我们这个社会“培养”了洪战辉、刘芳艳、黄来女等。但愿我们的社会少“培养”这样感动中国的人物,人民不需要这种令人辛酸的感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钱的对话
后一篇:动物史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