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爱在中国行娱乐 |
文/黄鑫亮
在这几年中,无可非议的是随着电脑特效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确看见了许多几年前几十年无法看到的电影场面,许多场面甚是宏大甚是壮观,在看到了以前电影所不可能看到的东西以后,同样的以前电影中令我们感动的东西也随着减少,随之增多的是所谓一些搞笑元素。当然不可否认如今仍然有令我们感动的电影存在,但那些电影上映后在电影院冷淡的票房的背后折射了什么?到底08年上映的电影还需要多少娱乐元素?
08年发生了汶川的特大地震,地震后我们的文化产业尤其是电影业到底需要拿出什么样的作品,地震后我们的电影院中的电影还需要多少的娱乐元素?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也看见了博友迪迪写的文章《没去过灾区怎么知道需要什么电影!》,对于迪迪之前的文章我都好好拜读过,在娱乐圈无论发生什么事件迪迪基本上都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客观深刻的评论,很多的观点也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对于迪迪这篇文章中的某些观点我却觉得值得商榷。
迪迪在文章说“我们也知道,我们是个乐观的民族,我们在看一些沉重、严肃的电影同时,需要一些精神娱乐”。这句话传达出的意思似乎现在电影是以沉重严肃的电影为主,而是以娱乐性的电影为辅。但目前的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在地震发生前还是地震发生后到现在,我们的电影院中上映的电影显然是以娱乐性的电影为主,而鲜见沉重严肃的电影。迪迪在之后的文章中也写到了四川人在地震后乐观的态度,我也是和迪迪一样的感觉。自古以来,我们翻阅四川各个时代所出的名人中,就会发现很多的乐观旷达之士。比如唐代的李白和宋代的苏轼,在这一点上也无需我多赘言,从他们无数的精彩的唐诗和宋词中就可见。
在抚慰灾区人民时,其中当然需要很多的物质抚慰,但是不可缺少的当然还是精神抚慰,尽管我们知道四川人十分乐观,但是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精神方面仍值得我们关注。其中书本和电影在精神抚慰方面当然是要起到首当其冲的作用。迪迪在文中说“我们已经有了很大的灾难,沉重过后是重建,包括物体上的还有心灵上的,而这些还需要一些好玩的、娱乐的东西”,但我认为在他这里所指的一些好玩的、娱乐的东西,对于灾后心灵的重建的作用显然是暂时的,而长远的精神重建绝非“一些好玩的、娱乐的东西”所能承担起。
长远的精神重建需要什么样的作品?我觉得即将要上映的《千钧一发》就能在长远的角度上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启迪。《千钧一发》并非是因为地震而紧急拍摄的电影,而只是提前了公映的时间。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位警察老鱼在危机发生之时去排爆的点点滴滴,而最终的结果是老鱼身受重伤。尽管没有上映,但是这部影片的导演是高群书,所以这样的电影十分值得期待。
放眼未来的电影市场,我觉得某些类型片需要减少再减少。类型片也就是可以说是一种重复、模仿、复制和批量生产的非艺术品。它的目的是为了赚取更大的票房利润。这样的类型片仅仅是在观众观看之时能给观众带来一种视觉听觉上的刺激,甚至有的类型片在观众观看之时就大呼上当。类型片大多在观众看完之后就没有什么感觉,电影这种精神层面上的食粮承担起的责任当然远不止如此。所以未来的上映的电影并非是完全不需要娱乐抛弃娱乐,而是在有节制的娱乐背后需要在娱乐之余能给我们留下些什么。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