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凌霄汉三千尺,净阅沧桑八百年
——蓬溪白塔禅院揽胜
胡传淮
蓬溪白塔禅院,原名白塔寺、鹫峰寺。1931年,当代高僧、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重庆佛学院院长、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惟贤法师在白塔寺出家;1942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来白塔寺考察并将其记入其专著《中国建筑史》;2006年,国务院将鹫峰寺塔(白塔)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鹫峰寺座落在蓬溪县城西门外,始建于宋,地处鹫峰山与飞凤山之间,蓬溪水西注而环其间,跨石桥而南入,四顾拱秀,草木郁葱,宛若灵鹫境,故名灵鹫峰寺,省称鹫峰寺。又因白塔峙于寺之左,故又称白塔寺或白塔禅院。
鹫峰寺是一座塔寺结合的古刹丛林,全部建筑集宋、元、明、清四代特色,融殿、台、楼、阁于一体。抗日战争期间,经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测绘,被刘敦桢收录入《西南建筑图录》,被梁思成载入《中国建筑史》,从而享誉巴蜀,闻名华夏。尔后,重庆大学土木工程系,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南京工学院的专家教授,相继到此实地考察,赞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
鹫峰寺为四进院落的复合四合院古建筑群,在一中轴线上,循山势由前而后递次升高,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殿、兜率殿、观音殿。左右两厕配殿两重,左为药师佛殿兼经堂,右为七佛殿兼精舍。兜率殿前左右建钟、鼓两楼,大雄殿前左右置先农、社稷二坛.白塔、戏楼峙于大雄殿之左侧。轩、榭、斋、馆,分置于殿堂之间,灵木、奇花,分布于寺内旷地。
山门:座落于十三级石阶之上,前檐下镌额“白塔禅院”,署款“仁慈书”。后檐下镌“古灵鹫峰寺”,署款“邑人周润轩书”。
天王殿:重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为单檐歇山式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l5.4米,进深三间9米,建筑面积138.6平方米。通高8.
6米,檐高5.6米,柱径0.42米,抱鼓式柱础,垂式踏道13级。檐下施斗拱20朵,为五铺作45度斜拱,单拱偷心造。殿内梁架为四架椽屋前后剳牵用四柱,彻上明造。额置金匾“昭觉开宗”,为清乾隆进士蓬溪知县敬大科撰书。殿内正中塑弥勒一尊,两边配塑四大天,弥勒之后塑韦陀一尊。
大雄殿:重建于明宣德十年(1435),为重檐歇山式,面阔三间12.45米,进深四间12米,通高9.6米,檐高5.83米,檐柱高4.63米,柱径0.46米,抱鼓式柱础,踏道3级。“殿前砌月台。檐柱间上施阑额二层,下施地栿,外檐斗拱双杪,除当心间外,均无补间铺作.其第一跳华拱之上施瓜子拱。但第二跳华拱不与瓜子拱相交,而自其上齐心斗内出跳,同时左右更出斜拱。在原则上此法与宣平元福寺元代大雄斗拱第二层昂之位置相同,为木构中罕见之例.屋顶后坡均作一阶级,如汉阙所见,为此殿重要特征之一。”(载梁思成《中国建筑史》)。明间置藻井,彩绘《西游记》故事64幅.四壁彩绘《佛涅槃》壁画4铺。额“大雄宝殿”金匾,为高僧怀璲手书。正中“佛像三尊亦皆明塑”,中为如来,左右为文殊、普贤。如来前左右塑阿兰、伽叶。两侧配石龛,塑十八罗汉。四根金柱塑盘龙,龙上有两童子乘驭。
兜率殿:又称兜率宫,亦称毗庐殿。此殿建于南宋庆元年间(1195一1200),有正梁题记“宋林郎知蓬溪县事……”可资佐证。故《蓬溪县志》载称“寺之先于浮屠”。“广三间,12.45米,深四小间12米,单檐九脊顶.每斗拱单杪重昂,昂嘴细长。泥道拱慢拱之上,更施长拱一层,成三拱之制,如大同城楼所见。其两层昂跳头横拱,拱端不齐切,而斜斫作‘出锋’状。背面及两山将檐柱加高,上施栌斗挑梁以承檐。”
(载梁思成《中国建筑史》)。通高8米,檐柱高2.65米,拱高1米,柱与拱之比为2:1.325,出昂深远达2.22米,当心间置井口天花64幅,下施一斗三升承托。殿内正中祀三佛,传为三世佛。两侧配塑十二圆觉,圆觉之上塑二十四位诸天。匾额“毗庐殿”,为清乾隆进士蓬溪知县国栋撰书。
观音殿:原为受戒堂,清代改称观音殿或称娘娘殿。正中祀痘麻娘娘和送子娘娘,前者为泥塑金身,后者系木雕造型。下设石龛,龛内塑童男童女三百六十人,或坐或卧小,千姿百态,供祈子者指像求子。
戏台: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面阔三间8.45米,进深7.7米.两侧各置乐楼一座。
白塔:正名为“鹫峰禅院佛顶舍利宝塔”,因塔身着素色,俗以色称,故称白塔。建造于南宋嘉泰四年(1204),由县彦李白琳建造。塔为正方形仿楼阁式砖塔,塔身座落于石砌高0.85米,边长8.2米的须弥座塔基上。塔身十三级,连塔刹总高度为36米,塔基副阶宽1.3米,塔身边长5.32米,自底向各层每边收缩0.25米至塔顶。各层均仿木结构为四柱三间造型,柱有明显侧足。檐枋上棱砌砖二层,再叠涩五层,使塔檐深远厚实。一至六层柱头,补间施装饰性斗拱,每层24朵,为一斗三升,拱间篆“卍”字。底层塔门向东开设,其余三方设假门。各层每边设拱门三个。塔中心有方形塔心轴。缘石砌梯道盘旋至顶,每层塔心壁施斗拱一斗三升,承托穹窿顶形莲座香龛,穹窿彩绘壁画,前塑佛像一佛二弟子,共十三佛。底层无量寿佛;二层接引佛;三层净饭王佛,即释迦牟尼之文:四层威音王佛;五层药师佛;六层毗婆尸佛;七层尸弃佛;八层燃灯古佛;九层释迦叶佛;十层阿閦佛;十一层拘那舍佛;十二层释迦牟尼佛;十三层弥勒佛。底层四柱镌缠龙四条。塔刹为宝瓶顶,施五级球形攒尖收结。底层有清康熙进士、蓬溪知县潘之彪篆额‘蓬莱一顾”。
1962年,蓬溪县人民委员会将白塔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遂宁市人民政府将鹫峰寺及白塔核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白塔寺迁建于距县城一公里的赤城湖东岸山上,山门“白塔禅院”四字即由惟贤法师所书;200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将鹫峰寺塔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将鹫峰寺塔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余撰《白塔禅院揽胜》云:
城西山色郁青青,白塔禅林耸翠亭。
怪柏苍松封石径,崇楼峻阁护花荫。
骚人吊古寻幽迹,寺庙翻新改旧形。
多少历来兴废事,漫凭指点入闲吟。
http://s13/middle/487f54dfha5d3eae7b3fc&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