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蓬溪石雕历史遗存

(2011-06-14 15:11:24)
标签:

杂谈

蓬溪石雕历史遗存

 

胡传淮

 

古县蓬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勤劳智慧的蓬溪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被誉为“梓东邹鲁,文献名邦。”蓬溪石雕发源于东晋,这让蓬溪石雕作品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魏晋风骨。经过世代工匠们的不断创新,蓬溪石雕形成了精雕细刻、纤巧灵动的地方风格,并融入建筑中,与建筑艺术交相辉映,成为石雕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因历史艺术积淀丰厚,石雕工艺亦遍布蓬山溪水间。

蓬溪县10余个乡镇均有摩崖造像及石刻。据道光本《蓬溪县志·金石》载:赤城镇附西虾子嘴洗芝园摩崖石刻,为东晋镂刻作品。唐代摩崖《金刚经图》,在县西90里;唐代垂拱三年(685)碑,在县西承天寺;旌忠乡新开村寺有4窟4龛48尊仙佛造像,系唐贞元元年(785)的艺术作品;唐代大中十四年(860)石刻,在县西给孤寺。

宋代石刻有:大石镇大佛寺净戒院碑,宋宣和五年(1123)刻,中散大夫、知遂宁军府事李孝端撰,资州州学教授冯耘书,大佛寺,县西偏南四十里,乾宁年间(894-896)建,有大佛与五百阿罗汉,宋改为净戒寺,宋李孝端有《遂宁府蓬溪县净戒院记》。县西给孤寺石刻,宋隆兴元年(1163)立;县西宝梵院碑刻,宋淳熙十一年(1184)立,潼川府观察推官陈祖仁撰、蓬溪县进士胥天锡篆额、书法家王鋐书碑。

元代石刻有:金仙寺石刻,县北十二里(今附西)有金仙寺,元时建,约在天历元年(1328)以前。寺内有飞轮八角亭,高三寻(约八米),周长八十围,分上下两层。上层环列诸佛像,下层为莲台。内设香龛,其外有台有柱,沿柱可于亭台上站立二十余人。力大者于亭外推柱,可左右旋转。此亭为天历二年僧德性所捐制,历四载始完成,俗呼为星辰车,有至正四年(1344)建立的《金仙寺飞轮宝藏碑》记其事。高成山寺,县西四十五里(今常乐),寺内有飞轮宝盖,铁铸,圆径三尺,形如笠,周边起六锐角,重百余斤。上有“勅赐广寿院建飞轮宝盖”等字,并署有“遂宁府蓬溪县讲德乡”,与金仙寺飞轮八角亭建造时间大体相同。崇因寺石刻,县西一百五十里,初名崇因院,至正年间(1341—1368)建,黄若榛有《重修崇因寺记》详述之。石像寺石刻,县东南一百里(今黄泥乡),建于元代,明季圮,康熙六十一年重修,吕大成有《石像寺碑记》。

明代石刻有:县西立马堵《钱氏为陶记碑》,明代进士谭缵撰,谭缵,蓬溪县人,历官行人司行人(正八品),江西道监察御史(正七品)、侍经筵官(侍从讲读之官,不置官属)、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官小而权大,谭缵任监察御史时,因引议大礼,引起武宗大怒,杖于庭。后又先后参劾贵戚与大臣,铁面无私,几致奇祸。嘉靖十一年(1532),出任河南信阳道兵备副使(正四品)。明代蓬溪县谭缵、谭訚、谭维为一门弟兄三进士,时人为立石坊扬名。道光本《蓬溪县志•古迹志》载:“弟兄进士坊,县北门外学宫左,为明邑进士谭缵及弟维建。”万历七年,李建中在县城丰泽庙建“一泓清可”坊,署款为“知蓬溪县事楚蕲龙源李建中。”又于长滩寺为野庭山人罗瑶撰并亲书的七律《秋夜长谭寺次韵》建立诗碑,署款为“蓬溪县知县李建中刊。”(见道光本《蓬溪县志》中《古迹志》与《金石志》)。县西贾岛祠有《长江明月碑》、《风流可师碑》,明代蓬溪知县张养性书。明代蓬溪县的第一位清官,要推张养性,他是明代第四十一任蓬溪知县,万历三十八年任。据道光本《蓬溪县志•政绩志》记载:“张养性,号还初,江北汝阴(今安徽合肥)进士。知蓬溪县,洞民疾苦。斥游惰以励风俗,劝农桑以厚民生。善良抚之以仁,奸邪烛之以智。苏困厄,泽枯骨,善政不可枚举。未几,调他邑。蓬民留之不得,祠于泮宫之东(于文庙的东侧为他建祠),书其爵里、姓氏、祀之。”道光本《蓬溪县志•古迹志》还记载了张养性在明月山贾岛祠题写的“长江明月”“风流可师”两座石刻碑。明时建坊盛行,除前述“一泓清可坊”、“弟兄进士坊”外,尚有以下几处。一、学坊,在文庙前,万历三十一年(1603)知县赵端益建。坊正面横书“梓东邹鲁”四字,背面横书“金声玉振”四字,均为南充人翰林院侍读、太史黄辉书。黄辉并撰有《新修学坊并置学田记》。二、攀龙坊,学署(原财政局)左,成化十三年(1477)建。横书“攀龙”二字,款六行,首行为“文林郎蓬溪县知县番阳胡旭”,末行为“乡贡进士陈大本立。”三、奉政大夫坊,北门内,嘉靖三十三年(1554)建。坊横书“奉政大夫”四字,下一行字较小,横书“永宁府同知谭冠。”款十行,右五行首行“钦差巡抚四川副都御史李香”,次行“钦差巡抚四川省副都御史张□”,三行巡抚监察御史俞时,四行分守川北道参议项廷吉,五行分巡川北道佥事徐惟贤。左五行首行“蓬溪知县陈扆”,下略。四、一门三节坊,北门外,万历十五年(1587)建。横书“一门三节”四字。落款有“督工朝天驿驿丞王邦辅”十字。建坊以外,就是在名胜古迹处建碑题字。除前述李建中建罗瑶诗碑外,据道光本《蓬溪县志•金石志》记载还有以下几处。一、玉垒山人诗碑,在县西一百二十里长滩寺,碑文草书,题目为“游云台观”四字,内容为七律一首,落款为“万历丁丑夏五月玉垒山人书”十四字。最后标出正书,蓬溪典史新升射洪县主簿蔡一元刊,督工僧林浩。二、张居崃诗碑,在县西一百二十里长滩寺。碑文草书,题目为“游云道中偶成书留长滩寺”十二字,内容为七律一首,落款为“万历戊子夏日铜梁山人张居崃书”十四字。最后标出行书“知蓬溪县事后学楚沅周台刻,督工僧林浩。”万历戊子为1588年。三、长江明月碑,在县西九十里贾岛祠,“长江明月”四字,知县张养性书。四、风流可师碑,在县西九十里贾岛祠,“风流可师”四字,知县张养性书。五、“魁”字,在蓬莱镇魁山岩上粉书,不知何人所书,风雨不灭,当地人以字迹现、隐占天气晴阴。六、余凤翔诗碑,在县南三十里翔凤山静悟寺。徐凤翔、湖广举人,正德十八年蓬溪知县。据道光本《蓬溪县志•寺观志》记载,初为知县,即往静悟寺瞻仰佛像。解任后,低徊不能去,以诗留别云:“静悟院前风景多,一山当面势婆娑。奇花发处添文彩,明月来时挂薛萝。人号映天天映化,山名翔凤凤翔过。朝餐刚了肩舆去,院主还知应我么。”时人为建诗碑。这些石刻,价值甚高。

清代石刻有:县西北新胜佛子寺《寂光禅师塔铭》及《佛子寺石刻》,寂光禅师,清僧,南充杨氏。年三十投法雨落发,一日过鸣鸦寺,见案上佛典,随手揭开,偈曰:“求佛在己,弥陀在心,要行三歧路,便问去来人。”疑情大发,参破山海明有省,住蓬溪龙印山佛子寺,有《寂光豁禅师语录》六卷,见《五灯全书》七〇卷、《锦江禅灯》一〇卷。县西明月山有《浪仙诗痕》,清代探花、著名书法家蒋超书,技艺精湛。蒋超(1624—1673),字虎臣,号绥庵、华阳山人,江苏金坛朱林镇人,官至顺天提督学政,后出家为僧,著有《绥庵诗稿》、《绥庵集》、《池此偶祭》、《蒋境》二卷,《峨嵋山志》十八卷。县城石鱼山梓潼宫有《桂府》、《蓬莱香界》石刻,清代蓬溪知县刘有仪书。刘有仪,清江西奉新人,监生,工书、画,尤善画芭蕉,生动有力,载《益州书画录续编》。石鱼山位于蓬溪城东里许,明正德年间山半建祠凿石得化石鱼,鳞甲宛然与活鱼无异,山以此得名,有清泉从石隙中溢出,清冽异常,长年不涸。山顶建有梓潼宫,清道光十一年(1831)蓬溪知县刘有仪,从新都移植丹桂266株,环山遍植,取名“桂府”。每当清秋,飘香四野,浓郁袭人,游人如织,题咏甚多,满怀诗意满身香。正如清代文人江维藩《梓潼宫桂府》所云:“崔嵬桂府傍蓬莱,尽是刘郎(指刘有仪)手自栽。怪得香风携满袖,石鱼山上看花回。”

此外,上游、西华、大石桥、胜利、金桥、东新、吉星、附北等乡镇有20余处石刻,反映了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石刻艺术风格和水平。县城文庙、上河街、下河街茶店子的花牌坊(节孝牌坊)和武庙的砖雕,工艺精美。

2008年11月13日《华西都市报》载文《遂宁蓬溪县发现3座雕饰精美的清代家族古墓》云:遂宁市蓬溪县文物普查队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一偏僻山村发现了3座雕饰精美的清代家族墓群。目前,蓬溪县已将该处墓群列为文物保护点,并落实了专人负责看守保护。该墓群墓主姓陈,分布在长30米、宽10米的半山腰上,共3座,均为土冢墓,保存完好。从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到现在,虽然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但还能清晰地看到墓碑形制。该古墓群精湛的雕饰、丰富的内容,别具匠心的构图,是研究清代时期雕刻艺术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珍品,极大丰富了川中石刻艺术内涵。

 

 

http://s13/middle/487f54dfha5aa7fc9ed9c&690

http://s6/middle/487f54dfha5aa80da8f15&690

http://s1/middle/487f54dfha5aa8163fcf0&690

http://s11/middle/487f54dfha5aa81cec95a&690

http://s16/middle/487f54dfha5aa821b16ff&690

http://s7/middle/487f54dfha5aa8285e466&690

http://s14/middle/487f54dfha5aa82d229ed&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