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敦煌

(2006-02-05 13:10:17)
分类: 书生之旅

走进敦煌

    到敦煌,一定要抱着沉静的心态。惟有沉静,我们才能走进敦煌的心灵深处。
    十余年前,看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着实被当头一篇《道士塔》所打动。那时,我年轻的心和着海内外所有单纯而热血的读书人的心一起跳动,我为王道士而气愤,为斯坦因而愤怒,为民族而伤悲!敦煌,这个让我们中国人自豪无比而又伤痛滴血的字眼,从此烙在了我的心壁!敦煌在中国,但敦煌学在外国,这个让中国学术界颜面尽失的说法,也弥散在我的心空挥之不去!感谢余先生,他的连续四篇美文(另三篇为《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向我打开了一座东方宝库的大门!我的眼睛和心灵里从此摆脱不了一个欲休还说的敦煌梦,一个喜忧参半的中国结!
    十余年过去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教我学会了沉静。于是,我恍然发现,余先生的文字太过冲动,太过煽情,太过美丽,太过梦幻。这些的太过,妨碍了我们对待敦煌和历史的态度,也会影响我们对于艺术和宗教的理解。
    所以,这一次的敦煌之朝觐,我决计不要热血,不要大哭,不要站在沙漠里冲着斯坦因们的背影说:“我好恨!”

    顶着酷夏的日头,我们一行人马行进在由嘉峪关而敦煌的茫茫戈壁上。期间,天边的海市蜃楼让我们不胜惊喜,宁静的安西县城也让我们颇感愉悦,但我所有的期盼和向往,还是系在了敦煌这棵神奇的文化大树上!
    西北的日头下跌得慢,我们到达敦煌时已是下午七点来钟,但日光依然那么炽热和毒辣。导游小姐一鼓作气,就把劳顿不堪的我们直接拉到了鸣沙山。那方圆八百余平方公里的沙漠,那连绵起伏的光溜溜的沙峰,那让人群飞身滑下面酣耳热的沙粒,那叮叮当当萦绕于天地间的骆铃,的确将我周身的疲惫驱赶得无影无踪。于是,我骑着一匹高大而苍老的骆驼,迈上了鸣沙山。踢踏于沙漠中间,我回看西天残阳,苍茫戈壁已是雾气氤氲,敦煌县城的炊烟和灯火已如天上的街市,有着朦胧的热闹。鸣沙山这时安宁下来了,传说中被沙粒掩埋的千军万马也许都嘶喊得累了,该要休眠了。待我转到月牙泉边时,已经十点多了,日头完全隐进了大地,夜色笼罩着一层层神秘。所以,我所欣赏到的月牙泉,是黑暗里神秘的风景。泉边草树蓊郁,晚风拂来只听挲挲细语,水色呈暗黑,微微可见一两颗调皮的星子从天上滑落其中。遗憾的是,我没有看见传说中神奇的铁背鱼和七星草。
    导游说,明天一早,我们去瞻仰莫高窟。

    敦煌,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其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的刀耕火种到两汉时期的归汉设郡,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几易其主到隋唐时期的闾阎相望,从吐蕃时期的大力弘佛到归义军时期的苦心经营、西夏元明清时的日渐衰落,可以说敦煌展现出了中国各个不同时期的风貌。
    关于“敦煌”一名的来历,也众说纷纭。《汉书·地理志》中注释“敦煌”二字的意义时说:“敦,大也。煌,盛也。”认为敦煌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元和郡县图志》中解释说:“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认为此地对于广开西域有重要作用,所以名之为敦煌。但也有许多学者认为“敦煌”一词应是当地土著少数民族所呼地名的音译。还有学者认为,“敦煌”一词既不是汉语语词,也不是少数民族语词,而可能与希腊人有关。我宁肯相信敦煌是个繁华城市的说法,因为没有人烟的繁华,何来文化的鼎盛?
    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有一条东起中国长安,西到东罗马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城),并连接、延伸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各国的进行商贸活动的漫漫长路,这是一座辉煌的“人类文化桥梁”。由于它的开通起初是为了进行丝绸贸易,所以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形象地称之为“丝绸之路”。
    敦煌就是这条丝绸之路上一个文化加油站,一座外交驿馆,一颗璀璨的明珠。
    那时,这里是一片绿洲,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大都会。从中原西行的人来到这里,不免有思乡之情,需要许愿还愿,寄托心灵,于是就在千佛山造塔建寺,而西来的欧亚商人也带来了他们的异域文化和宗教,两相交融,辉映成趣,终于造就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世界文化奇迹。
    宋、明以后,由于东南水道的开通,海运的发达,陆上丝绸之路渐趋萧条。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由于明朝势力的衰弱,明朝前期设立的关西七卫全部撤入嘉峪关以内,这条繁荣了1700多年的经济文化大动脉终于在大漠风沙中停止了搏动。

    上午,莫高窟的阳光很是和煦,沙漠里的酷热在这里被换成了清凉。游人很多,但我的内心始终如江南水乡般宁谧,还有一丝丝清泉的芬芳。
    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在这里凿窟造像的第一人是东晋时前秦的和尚乐樽(遗憾,单人旁加个尊字,打不出,故以樽替之),那是公元366年。以后各代均有所修建,至唐已有“窟龛千余”。经过长期的风蚀和流沙掩埋,现今还保存装有壁画或佛像的洞窟492个,计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身。壁画的内容包括佛本生、佛传、经变、供养人和建筑彩画图案等,彩塑像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作品反映了中国从5世纪到14世纪的部分社会生活及历代造型艺术的发展情况。
    1900年,流落至此的道士王圆碌(lu应是竹字头,下面一个录字,打不出,故以碌替之)在清理积沙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从此这个沉默近900年的艺术天地失去了宁静,招来了一阵杂似一阵的喧哗,比那风沙犹甚,比那地震还烈。
    藏经洞里的经卷遗书,内容包罗万象,涉及4世纪到11世纪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史地、医药、科技、民族、宗教、艺术等各领域。除汉文写本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少数民族资料:如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突厥文、希伯莱文、梵文等。
    据考证,自1905年至1915年期间,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及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人鄂登堡等一批文化“猎人”纷至沓来,他们先后用低廉的价格从王道士手中骗购古文献资料近四万件。这些本属于中国的文化瑰宝如今静静地躺在英、法、俄、日、美等国的博物馆里,不知它们是否有叶落归根、人老思乡的情结?
    许多中国的游客对此义愤填膺,但我们如果理智地想想,这些文化典籍如果任由王道士们、地方官们处理,那么可能早已风消云散,不着一痕了。国家不幸,人的生命犹且不保,遑论文字的生命!这些曾经辉煌的文字生命,当时能延续在异邦的大地上也好,至少它们可以及时得到人类的珍重和厚爱。还有,艺术,宗教,文化,历史,本来就是属于全人类的!它们是全人类的风景,是全人类的骄傲!

    敦煌研究院的讲解员说:敦煌在这三个方面有着世界级的研究价值——美术、雕塑和建筑。敦煌学成就于世界多国,有着深刻的历史成因,但主要一点,我想应该是敦煌文化的集人类艺术之大成吧?
    莫高窟开放的洞窟只有40个,每个游人一次只能参观其中10个。据说,由于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多,洞窟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的含量也不断增高,这对洞窟壁画、塑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保护,只能有计划地限制洞窟的开放。对此,我们虽有遗憾,但也认同。真正的艺术品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阅尽和领悟的,何况煌煌如莫高窟者?
在参观的10个洞窟中,这些洞窟给我留下了不灭的印象。
    第96窟 ,开凿于初唐,窟内的大佛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此巨佛是佛国三世中的“未来佛”弥勒佛,即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制作方法为:石胎泥塑,即在崖壁的石沙岩体上凿出佛像的大体形状,再用草泥垒塑、用麻泥细塑,最后着色而成。这尊大佛因多次重修,已非唐塑原貌,但仍不失雄伟壮观的气势。窟前的建筑为九层楼,因其共有九层而得名,原为四层,晚唐年间建成五层,宋初重修,现在的九层楼是1935年建造,它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现在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
第428窟,凿于北周,这是敦煌早期最大的中心塔柱式窟。前部人字披顶。此窟壁画内容丰富,其中南侧绘有萨缍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说的是:国王大车的三个儿子,一日入山狩猎,见一母虎领数幼虎,饥饿逼迫,将食其子。三太子萨缍愿舍身救济,以干竹刺项出血,投身崖下,以身饲虎。二兄将萨缍饲虎事还告父母,国王及其夫人赶至山谷,抱尸痛哭,收拾遗骸,起塔供养。这个故事画以三条横卷相接,呈连环画构图,用笔简练,手法写实,图案化的群峰和树木既表明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本窟供养人像有一千多身,是敦煌石窟中供养人最多的洞窟,说明此窟可能是由当地各寺院比丘集资所建。
    第148窟 ,盛唐开凿。窟顶绘千佛,虽经1200多年仍色彩鲜艳。主室佛坛上,塑释迦牟尼涅槃像,长15米。。涅槃是指释迦牟尼八十岁时达到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最高境界。释迦牟尼佛右胁而卧,面型丰满、双眼微闭,左手自然放于左腿之上。衣纹柔软,随身体起伏而变化,一副安然入睡之态。涅槃像后塑有佛弟子、天人、各国王子、佛姨母、菩萨等举哀像七十二身(经西夏重修)。他们神情各异,悲欢不一,表示他们对佛法的理解有深有浅,对人之生死态度有别。我在几日后,去了陕西扶风境内的法门寺,有幸亲眼目睹了佛门最珍贵的舍利——释迦牟尼佛的佛指灵骨,很多人和图片都说这舍利能放佛光,我将信将疑。所谓人死上天堂,无非是死者的风貌存活于活者心中,活者一种良好期望和祝愿而已。
    第257窟 ,建于北魏,洞窟形制由印度支提窟与中国汉式建筑相结合而建成。前部人字坡顶,后部中心塔柱,正面龛内塑一倚座弥勒像,其表情庄重、肩圆胸阔、四肢修长,具有伟岸丈夫之概。壁画以贤劫千佛和佛经故事为主。尤其以《鹿王本生》最为著名。这就是著名的九色鹿的故事:美丽的九色鹿从恒河中救起一溺水人—调达。调达为报答九色鹿救命之恩,发誓不泄露其住处。当时该国王后于梦中见九色鹿,梦醒后垂涎其美丽的皮毛,要求国王悬赏捉拿,调达见利忘义,带领国王捕捉九色鹿。此时九色鹿正高卧山中,毫无所知。鹿的好友乌鸦对空长鸣,唤醒九色鹿,九色鹿毫无惧色,向国王诉说调达忘恩负义的劣迹,国王深受感动,放鹿归山,并下令全国禁止捕杀九色鹿。此时,调达周身生疮,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第202窟, 始建于初唐,完成于中唐;宋代重修窟门及四壁的下部。佛龛顶部是初唐绘《法华经》中的“见宝塔品”。画面上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弟子及信徒听佛讲经说法。北壁为中唐绘十方诸佛赴会图。画中各种人物乘宝座、驾祥云,从四面八方向中心汇集,香花、飞天穿插其间,场面宏大,是这一时期的佳作之一。南壁的《弥勒经变》是依据《弥勒下生经》绘制的。壁画中画了庄稼一种七收,树上生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等内容;古代画师们用他们熟悉的生活画面充实了理想中的佛国天堂。壁画中饮水的牛,一捆捆待运的小麦,正在收割和扬场的农夫,停放在一旁的大轮牛车等场面,仿佛是一个农家田园的景色。这些充满了生活情趣的场景,既表现了佛国净土的升平,又表现了人间宁静、安乐的田园风光。
    就我所见,莫高窟的壁画内容包含了现实中的大千世界,是现实生活和宗教理想的高度融合。有的全面展现佛教义理的过程,有的突破佛经的束缚,融入了道教内容,有的鲜明展示了民族艺术的特色,如压力大、速度快、潇洒遒劲的线描,非常重视表现形象的动态和神情,充分显示了画工的高超技艺。
    总而言之,莫高窟的壁画、塑像及建筑在造型、构图、线描、赋彩、气韵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中国气派的民族风格,充分显示了佛教和佛教艺术不断中国化的特色。

    敦煌,有着太多的故事。
    故事里,有着很多我们想陌生都无法陌生的名人。
    张大千先生和敦煌结缘甚早。1941年初,张大千偕夫人杨宛君、次子张心智及学生数人,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向往已久的莫高窟。他原打算只进行100天的实地考察,可是到了这里一看,精美浩繁的艺术宝库令他目不暇接,惊叹不已。他于是如饥似渴,抓紧时间了解洞窟情况,把一切宝贵时间都用于临摹壁画。由于人力不足,他派人专门赴青海塔尔寺请来两位画师帮忙,就这样紧紧张张在敦煌当了两年的“苦行僧”。但他的收获甚丰,两年间共临摹壁画200余件。他深知这里的壁画是历经千年的艺术精品,为了形容壁画之美,他曾风趣地说:“有不少女体菩萨,虽然明知是壁画,但仍然可以使你怦然心动。”1943年秋,他将临摹作品带回成都,举办了展览,并整理付印《敦煌临摹白描画》三集。敦煌学巨擘、国学大师陈寅格在重庆看过画展后说:“大千先生临摹北朝唐五代之壁画,介绍于世人,使得窥见吾国宝之一斑,其成绩固已超出以前研究之范围,何况其天才独具,虽是临摹之本,兼有创造之功。实能于吾民族艺术上别辟一新境界,其为敦煌学领域中不朽之盛举,更无论矣!” 可是,后人也有责怪张先生破坏壁画之言辞,孰是孰非,一时难以厘清,还是留待历史去评价吧!
    于右任先生是国民党元老。1941年秋,时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奉命西行视察,专程来到了敦煌,并于中秋节赶到了莫高窟。当晚张大千先生邀请他共度中秋节。席间谈及了莫高窟的价值以及敦煌文物失散严重的情况,于右任感到焦虑,表示要为保护莫高窟多做工作。在于先生的努力下,1943年3月,终于正式成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从此,敦煌莫高窟有了专门的保护研究机构。于先生时作《敦煌纪事诗》一首,表达了中国学人对敦煌研究的焦虑和急迫:

敦煌文物散全球,
画塑精奇美并收。
同佛残龛同赞赏,
莫高窟下作中秋。
斯氏伯氏去多时,
东窟西窟亦可悲。
敦煌学已名天下,
中国学人知不知?

    1944年2月1日,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直属中央教育部,常书鸿任所长,共招聘员工18名,李浴、史岩、董希文、苏莹辉、潘絜兹等先后赴莫高窟工作。在工作、生活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他们开始对敦煌石窟进行保护和研究、临摹壁画等。他们是敦煌学研究的先驱者,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为我国敦煌学研究事业铺就了一块基石。
    1950年,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发现莫高窟因战事惨遭破坏的问题后,直接派古建筑专家来莫高窟勘查设计,拨专款抢修了宋代木构窟。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拨专款加固了已遭破坏的莫高窟248~259早期洞窟。1963年,周恩来总理又亲自批准拨专款100万元,对莫高窟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固维修,崖面筑起人工岩体及曲栏天桥栈道,窟区面貌整修如旧,各处景点焕然一新。
    1985年到1987年,香港爱国人士邵逸夫捐赠港币1000万元,敦煌研究院用以在莫高窟和西千佛洞113个洞窟内安装了1602个玻璃屏风,为421个洞窟制作安装了铝合金窟门,整修洞窟地面3500平方米。1988年后,中央政府又拨款为莫高窟安装了现代化电子微波安全防盗系统,莫高窟文物从此有了现代化的安全保障。

    敦煌,是一座桥梁。
    敦煌,是一座舞台。
    敦煌,更是一个大千世界!
    我来了,虽然很是流连,如飞天,如青鸟,盘桓不已,但敦煌不属于哪一个人,哪一个团体,哪一个国家,她是属于地球的,是属于全人类的!
    还有那没来得及去参拜的西千佛洞,还有那灿烂若星河的安西榆林窟,还有那常人少去的水峡口石窟,还有那西出照样有故人的阳关,还有那春风也不期而至的玉门关……敦煌,有着太多太多迷恋我的风景,看来,我真要信仰未来佛,把享受一切美好的机会都留待未来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数学之旅
后一篇:谒华清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