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感动

标签:
转载 |
热烈祝贺!
有安兄坐我身边,我心里会很踏实,我万一讲不下去,他会接着讲,我回答不了的问题,他会帮我回答。
2015年7月4日
感
动
千龙网记者 王卫摄
《推开儿童文学之门》出版后,海豚出版社想在书店做一场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的讲座,希望我请一位嘉宾和我一起讲。
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安兄武林。这个话题,他已在全国各地无数学校讲了无数场。很多次,在风中,他一个人站在操场的主席台中央,上百人上千人坐在下面听,他一呼百应,像是领袖。
作家李敬泽说,作家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特能说不能写的,一类是特不能说而能写的。我和安兄都不属于这两类,他是既能说又能写,我是既不能说也不能写。
安兄从来没有拒绝过我的要求,这一次,和往常一样,很爽快地答应了。
活动的地方在北京图书大厦三楼,我以前做记者的时候经常来这里听别人讲,然后写成报道,我自己讲则是第一次。
我还在路上,我之前的同事张姐已经到了。她说安老师也到了,安老师开玩笑说主人没来,嘉宾先到。很多次聚会都是这样,我急匆匆赶着路,擦着汗,恨不得飞起来,安兄早早就到了,一边读书一边等我,说别急别急。
来到会场,人数虽然不多,但已大大超出了我的预计。安兄曾经告诫过我,这样的活动几乎没人,你要做好思想准备。我说没事,别只有我们两个人就行。
有熟悉的朋友,也有不认识的读者。
此前,我将活动消息发在微信和微博。
陆续有人来。
我高中的师姐来了,和她先生,还有他们可爱的皮皮君。皮皮君上小学二年级,他妈妈说,前些天看我的《班长上台》入了迷,好不容易喊来吃饭,第一句竟是:太厉害了,写得太有意思了。他妈妈说他想见我。其实,我也想见他。我看过他妈妈在博客上记录他成长的故事,也很有意思。
周恒悦同学,新浪博客名叫千江悦。她是我的读者,我们在博客上交流的时候,她好像还是小学生。我也是她的读者,我经常通过博客看她的学习生活情况。她来了,她妈妈来了,她姥姥来了,还有她表妹。她说她爸爸如果今天不加班,一定也会过来。我一直以为她爸爸是南大的,是我学长,今天才知道原来北大毕业。上北大,是缘于黄蓓佳登在《少年文艺》上的作者简介,那时候黄在北大上学,一张以北大为背景的照片深深触动了千江悦的爸爸。他说黄蓓佳是他少年时代的偶像,他读过她所有少儿文学作品。千江悦讲她爸爸故事时,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几乎说不下去。而今天,她也到了她爸爸当年报考北大的年龄,过了暑假就要成为一名大学生。
我之前的领导董局专程从家里赶来。她完全可以不来,我已经不在她手下工作,她儿子在国外上大学,她没有必要听我们讲如何让小孩子喜欢读书的话,但还是来了。她把车停在单位,再坐公交车过来。问了很多人,才找到我们。我也不明白北京图书大厦为什么不为这次活动做个导引标志。
还有一对年轻的夫妻也来捧场,孩子三岁,他们把他放在家里,让大人照看。另一位,应该是她的闺蜜吧,衣服一红一黄,很是鲜艳,引得别人不住地用相机拍她们。我的另一位年轻的朋友,我知道他每天都加班到深夜,本来周六可以休息一下的,也赶过来。
坐在前面,看着他们专心致志的样子,我一次次地被感动着。
他们不但人来,还都准备有问题,搞得跟真的一样。我知道他们是怕我的活动冷场,想制造和烘托气氛。
我也感谢那些素不相识的人,有的可能在书店买书,听到这边有活动,就过来了。有几位一直做着笔记。一位家长在发言时说今天下午听了我们的讲座,真是没有白过。我觉得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当然,这多一半的功劳要记在安兄头上,他的回答也让我获益匪浅。
朋友们的到来,都是自发的,很多人我都没想到他们会来,我发在微信微博上的信息,他们可以假装没有看见。他们到来后,没有一分钱出场费、车马费,没有一口水喝,还要花钱买书请我签名。我其实是不主张他们买书的,我可以送给他们,他们到来难道不应该免费得到一本书吗?但他们都是自掏钱包,也是为了显示场面热闹吧。特别是张姐和他爱人,忙着招呼朋友,忙着给我们拍照,真像是办一件极隆重的事。
两个小时很快结束。和安兄一起出来,我才发现他爱人也在。原来他爱人陪他一起来,他爱人就坐在后面。
我想请他们喝茶,他们不喝,地铁一来,赶紧挤了上去。他们住在北京最北边的天通苑,在东单换乘五号线要走长长一段路。我到家后,他们肯定还在地铁里,周六,人多,估计也不会有座位,就这样一直站到头。
他们愿意来,是把朋友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甚至比自己的事还重要。我为有这样的朋友而感动和自豪。我也应该这样对待我的朋友。
后一篇:一个不写诗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