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真至诚安武林

标签:
安武林书话读书 |
分类: 书评 |
至真至诚安武林
——读安武林《这些事》
张家鸿
安武林是个老小孩,就像金庸武侠小说里痴迷于武艺,毫无心机,一派天真的周伯通。他拥有无尽的好奇,像是初次探看人间的神奇与非凡。他在《一本小人书》中写道,“张之路先生和任何人交谈、相处,都没有遇到像我这样死缠烂打的人”,死缠烂打之余,还喜欢“刨根问底”。不仅对张之路如此,对曹文轩、金波等前辈师友也是如此。如此之后,安武林才知道那么多如烟的逸闻趣事,而后用他的诚挚细心之笔,巨细无遗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样的探知与书写,有一份不可磨灭的情感底色,即对前辈们无言又由衷的敬意。《两本书,两个朋友》中,安武林深情倾诉着,“我用笨拙的文字,给范老板画了一个肖像,献上了一份小小的真诚和敬意”,范老板即著名出版家、爱书人范用先生。
听曹文轩讲课时,“他讲到日本瓷器的细腻时,那份儿激动,那份儿惊喜,我印象太深了”。如此描述,让人遐想不已。于读者来说,曹文轩的魅力已经不独局限于作品中,作品背后的真实的人,更散发出经久不息的魅力。葛冰与张之路曾在同一个学校里当老师,皆是文学爱好者,都有过追求文学的艰辛而快乐的历程。那段如梦的岁月,至今想来,却实实在在地指引了他们的人生航向。
在我看来,这些文字,不仅是聆听,可以触动转瞬即逝的灵感;不仅是学习,让前辈在人生道路上的坚持与执着,投射于自己的心灵最深处,可以一直追随,当做榜样;更是感激,他感激金波先生委婉的提醒与劝诫。用安武林自己的话来说,“做一回孩子的感觉真好”!给张之路买书,他自认为“这件事情如同一个孩子给父亲跑跑腿做点举手之劳的事情一样”,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于张之路先生有着怎样发自肺腑的敬重与爱戴了。拿到《千雯之舞》的那天晚上,吃卤煮时,安武林仍记得张之路第一次请他吃饭的具体细节。这份感恩,虽未明言,对读者如我来说,是可以心领神会,心照不宣的。
安武林的儿童文学作品之所以广受读者欢迎,也许,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吧。很难想象,一个儿童文学作家身上,没有一颗力求向上的诚挚的童心。在尹世霖先生家里,遇上艾青、臧克家、刘绍棠等人的签名本,挑了十四本之后,安武林说,不能再要了,下次吧,下次吧。读到这句话,我忍不住笑出声来。碰到喜欢的签名本,安武林真像遇到稀有玩具的小孩,既深深喜欢,情不自已,又意犹未尽,留有余地,期待下次的进一步搜刮。
在《生活里的笑声》中,安武林最后说道:“朋友永远是赏心悦目的风景!”书又何尝不是风景呢?爱书成痴的安武林不管走到哪,想到的头等大事就是逛逛书摊,淘淘旧书。到了朋友家里,也是这边看看,那边转转,尤其不会放过书房,像是一个十分称职的书架巡阅使。到了金波先生家里,“我站起身,又去看金波先生的书。每一次,都如此,百看不厌”。用情至真至诚的安武林,时不时地常有朋友赠书,他也乐在其中,陶陶然得很。与此同时,他也愿意分享好书,“自己不收藏的书,送给那些需要书的人,送给那些爱书的人,是最佳的办法”。这真是一个心灵充满阳光,心胸宽广的爱书人,难怪他不管走到哪里,总有一堆朋友围着,豪情满怀,酒香弥漫,又夹杂着欢声笑语。
安武林给家乡的母校捐过一批书,捐完后心里依旧牵挂不已,趁着春节时,回母校看了一番。所见的场景令他心里不胜悲凉,几乎落泪——“书全部被置放在一个废弃的房子里,门上挂着一把生锈的锁”。这些热心捐赠的书,不仅未曾派上用场,连置放的环境也是如此凄清。安武林可以因之而伤感,而悲凉。如此说来,书又何尝不是朋友呢?
在曹文轩眼中,安武林是个喜欢书,喜欢朋友,喜欢真诚的人。但凡读过此书的读者,都会对曹文轩的总结点头称是的。安武林说:“我想,我的一生会有很多故事,但我愿意陪着朋友们慢慢老去,老在书里……老成书里的一个故事。”这句饱含深情却朴素至极的话语,深深地震撼了我。这个依旧怀揣着文学梦想,依旧走在文学道路上的爱书人,让我心生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