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期刊
(2013-01-20 19:06:07)
标签:
文学期刊文学少年投稿育儿 |
分类: 随笔 |
文学期刊是冬天柿子树上残存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柿子,它有过辉煌而又亮丽的时刻,但如今却成了没落的贵族。回忆是温暖的炉火,坚守是孤高的品质。
每一个文学青年,每一个有过艰苦卓绝的投稿经历的人,都能如数家珍一般,把中国的文学期刊数一遍。甚至是风格,特点,包括地址,都能娓娓道来。在图书馆,到处都是支离破碎的文学期刊。优秀的诗歌被人割走了,优秀的散文被人切走了。而一本文学期刊被人借走,回来的时候就七零八落了。如同一个漂亮的少妇离家走出,归来是已经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妇人。
八十年代初,是文学期刊的鼎盛时期。朦胧诗开始流行了,全国的中短篇小说也开始评奖了。几乎每个文学青年,都订一份或者几份文学刊物。那些立志想当作家的文学青年,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份自己整理的报刊投稿地址。当时的文学期刊,差不多都有一个良好的传统,那就是给读者退稿。无论是铅印的退稿笺,还是编辑手写的退稿信,那个时候的投稿者,每个人都会收到很多。尤其是编辑提的修改意见,或者鼓励的话,最让投稿者激动。这些信,无疑是曙光,灯塔,是希望。
每一本文学期刊,在投稿者的眼里,都是一个圣地。那个时候的文学青年,多如牛毛,很多文学期刊都利用自身的优势,创办各种函授班。我本人,就参加了好几个。文学少年,都瞄着北京的《儿童文学》《东方少年》,上海的《少年文艺》,江苏的《少年文艺》,湖南的《小溪流》,贵州的《幼芽》,辽宁 的《文学少年》,天津的《儿童小说》,山西的《中学生文学》,四川的《中学生文艺》。能在这些期刊上发表作品,那的确是幸事一件。
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差不多每一个省都有一份或者多份。省一级的,市一级的,还有中央一级的。那个时候,能在中央一级的文学期刊发表作品,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许许多多人因此而受到当地文联作协或者文化部门重视,还有的甚至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跳出农门,成为国家干部。在我的家乡,就有不少这样的人因此改变自己的命运。文学是一条特别的通道,在这个领域里的许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相见的机会,但彼此都很熟悉。文学能传达出一个人很多很多气息和信息。沿着文字的小路,一个人就能走进另一个人的心里。欣赏,默契,喜爱,成为朋友。
很多很多文学刊物,都是以省分命名的,如《上海文学》,《北京文学》,《山东文学》《湖南文学》、《福建文学》。但有的不是,如《青春》《作品》《朔方》〈芳草〉《萌芽》《延河》。大型文学期刊如《十月》《当代》《钟山》《收获》《清明》。这样的文学期刊都属于文学综合期刊,诗歌散文小说的文体都刊登。而大型的文学期刊,基本上以刊登中长篇为主。选刊类比较有用的《中篇小说选刊》《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当时很有名气,现在锐气依然不见。除了综合文学期刊之外,还有一些是专业的文学期刊。如诗歌类刊物,散文类刊物。
诗歌的刊物有《诗刊》《诗潮》《诗林》《诗神》《诗探索》《诗歌报》(报纸)《星星》《绿风》《诗选刊》。因为诗歌很盛行,不少的文学期刊不定期也推出一些诗歌专号。《散文》《散文选刊》《散文诗》《散文百家》等是专门的散文刊物。相比之下,散文的刊物少些。而各种的文学评论刊物,一般来说,文学青年还不大关注,关注的是那些已经成名了的作家们。所以,文学评论性的期刊,一般文学青年都不大关注。最多,去看看《文学自由谈》。或者《文学报》。
文学期刊的命运,和文学一样有点凋落了。但对于我这样的从文学少年一直成为文学中年的人来说,始终是保持着一份温暖的敬意。也许,它不那么纯洁;也许,它有点抱残守缺;也许,它有点滑稽可笑,但它都不能成为我嘲笑和鄙视它的理由。它们都是文学这座百花园中的一片叶子,一株小草,一瓣花朵。我始终相信,文学温暖世界,所以,我也相信每一种文学期刊都有自己的温度,给这个世界以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