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咖啡馆》闲说
(2012-08-05 22:08:50)
标签:
法国文学莫迪亚诺读书翻译育儿 |
分类: 书话 |
在新浪微博上看到“金龙格”兄的身形一闪,我把鼠标定格在他的名字上,发现了一行字:法语文学翻译家,第三届傅雷翻译奖得主,代表译作《青春咖啡馆》。心里一动。金兄翻译的法语文学作品不少了,但他将《青春咖啡馆》书视为自己的代表译作之一,我觉得至少包含了两种意思:一是此书原作者写得很好,二是他翻译的很用心。其余的原因可以忽略不计。
我从书架上取出了这本书,这是他2011年12月12日签名馈赠我的,他从桂林邮寄过来的。直至今日,我还没有拜读,心里先有了几份歉意。很多很多朋友和师长的书,都是过了很久才读的,总是因为某个事情的触发,否则,总会过很久很久的。我刚摆在桌面上,上高中的女儿兴奋地说了一声:“我看过的!”我问她:“读后感觉如何?”女儿说:“不好读,晦涩,我没大看懂,觉得里面象征的东西太多!”
我终于明白了,从女儿的评述中,我觉得这本书应该属于很讲究写作技巧的那类书,现代派作品,文学实验性强。不仅是女儿,如果对当代法国文学没有阅读经验的话,那是很不适应的。无论是格里耶的,还是西蒙的,而布托尔和埃梅属于好读的。我相信,女儿是读不下去萨洛特的《童年》的。我决心自己去读下,用自己实际的解读,帮助女儿理解下这部作品。
我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很认真地读完了这本书。说实话,如果没有西方现代派文学阅读的底子,此类作品一般是很难读出味道的。但一开始,我就被吸引了,那个神秘的女性。我急于想知道这个神秘女性的身份以及她的过去,她在和什么告别,她为什么经常来这家咖啡馆?这种疑问如果不阅读完这8万字的小说,是找不到答案的。莫迪亚诺真不愧是高手,他借鉴了侦探小说的表现技巧,所以才一直牵引着他的读者――我。这是很通俗地吸引我和一般读者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尽管我并不认为这是对付我这样难缠的读者的最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让作品的晦涩得以部分的消解。
直到全书读完,包括全书的金龙格的译后记《镶嵌在丰碑作品上的璀璨宝石》,我才如释重负般松了一口气。金龙格对作品的分析,和我阅读的感受和认识是一致的。我很欣慰,自己对现代派作品的阅读还有敏锐的洞察力。但也很惭愧,我对莫迪亚诺的作品没有阅读过,我从中获得不少的知识,至少,在我看来,莫迪亚诺是那种学者型的作家。这类作家我喜欢的还有美国的索尔·贝娄。
我对女儿说:“这书不难懂呵,译后记中已经说得明明白白了,几乎都不用我再说什么了!”女儿脸红了:“我就是没有看译后记!”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读书习惯,读书不读序和后记之类文字的,真不是一个好习惯。如果序和后记是可有可无的东西,那么它们一定会被编辑们剔除掉的。虽然译后记把作品解读的几乎完美无缺了,但我还是有一点个人的阅读感受。
比如说,作品始终强调的“永恒轮回”,这是主人公反复强调的,在书中出现了多次。它让我联想到了主人公的母亲——那位在红磨坊工作的女人的生活。尽管她出场次数极少,也可以说没有出场,但她的生活给了我无限的想象。我甚至觉得,露姬――虽然是虚假的名字――的生活基本是母亲生活的翻版。露姬是一朵红花,四个叙述人是四片绿色的叶子。好像四个人共同在玩一个拼方块的游戏。他们要拼出一个完整的露姬来。故事的结尾,很凄美,我觉得是日本文学中喜欢采用的一种悲剧性的结尾,没想到在法国文学中被诗意地运用了。
这四个人虽然出场了,而且每个人都是叙述者,但他们的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只有这样,露姬才会如此醒目。所以,我们完全没必要在这四个人身上花费任何的想象力和精力。如果企图解读他们,那实在是得不偿失。
在最后,我非常想知道的是:这本书除了可以翻译作《青春咖啡馆》之外,还可以翻译作什么名字。兴许,那是另一条可以抵达作品深处的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