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的写书人
(2012-06-22 08:39:03)
标签:
上海作家读书淘书新书育儿 |
分类: 书话 |
《爱读书》的写书人
说到安武林,人们立刻会联想到出版人,书评家,童话作家等诸多头衔。是的,他在文化界是一位有着多重身份的知名作家。然而,这些头衔并不是他看重的,他更愿意作一名普通读者。
安武林是读书人。他爱读书,爱读好书,还爱写书评。每读完一本,他都要将读后感想写下来,就这样日积月累,汇成眼前的这部《爱读书》。
《爱读书》是他利用闲暇时间,陆续写下的名著的评论,共收文八十篇。这些文章都曾在《中华读书报》等报刊上以专栏形式发表过,所以当你翻开这本书时,若有似曾相识之感,这丝毫也不奇怪。
安武林所选的书籍,大多为世界经典书和畅销书。近几十年来,这些书籍或多或少伴随着各国儿童的成长,潜移默化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可这些童话又恰恰是我国的广大读者所陌生的,这也是安武林要将它们推荐给大家的意义所在。
好的童话,不仅能使孩子欢笑,还能让大人沉思。不同的年龄,在阅读时会有不同的体味。所以经典童话,不仅仅是孩子的读物,更是父母的书籍。
书中安武林引用了高尔基和托尔斯泰这两位世界级文豪的一番对话,来说明童话的深刻之初。“托尔斯泰曾问高尔基有没有读过安徒生,高尔基摇摇头,托尔斯泰说,十年前我读安徒生没读懂,十年后,我读懂了,安徒生是孤独的,非常孤独。”
童话作家的孤独,也许只有作家自己才能体味。所以在这本书中,你会看到安武林不仅介绍童话本身,还对童话作家,对创作背景,对文坛典故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所以这本书的涵盖极大,也只有童话作家,才能这样清晰的解读童话本身。
安武林对经典的解读,并不局限于作品本身,或以往固有的观点。他认为经典是多义的,所以他往往在评论的结尾,会提出自己新的思考,令读者咀嚼、回味。如解读《蝇王》时,认为作者戈尔丁除了揭露人性的黑暗以外,“还要战胜恐惧,对恐惧的逃避是人残忍和贪欲的来源之一。”并认为现在校园里的恶作剧,盲目的狂热,冷漠和歧视都是《蝇王》主题的变异和延续。
他似乎对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情有独钟。先后介绍了《与魔搏斗的人》《巴尔扎克传》两本他的著作。并认为世界上的英雄不多,能像茨威格那样去理解英雄的人更少。所以安武林在给茨威格撰写书评时,文章名称也特别悲壮,以《朝圣者之路》和《最后一滴英雄泪》作为标题。
与安武林相识是在一个名叫“积书缘”的读书群里。第一次交谈,他得知我在上海时,立即问到“文庙怎么走?”“听朋友说那里有很多图书珍本?”并相约日后一同前往。
一周后,他寄来新书《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群像》。在书里他记录了我国许多知名童话作家的轶事,其中他与曹文轩的交往令人感动。和《爱读书》一样,《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群像》的序言也是曹文轩撰写,由此可见二人友谊深厚。当然,那本书又是另一番故事了。
安武林生性随和,从不以作家自居,他常常说“假如不为生计所累,事业所苦,我倒是愿意选择读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