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安武林,一个阅读引领者
(2012-06-08 00:36:49)
标签:
转载 |
分类: 书评 |
[近来重拾了在渲闹中读书、静夜里写作的美好。只是,今夜心情还是有些糟。我亲爱的弟弟,何时才能真正成熟呢?纯静自然好,但过于把这个世界想象得太美好,一不小心,总会因为失望而受伤的。。。唐从加拿大回来了,会在国内呆一段,她一直希望我与她更贴心一些,而我,没能做好。我,只想简单一些,再简单一些。不想有失望。。。贴上对《爱读书》的读后感,事实上,对它的主人,我已不止一次读过,他多像他笔下的熊爸爸,他更像一头不知疲惫的勤恳的憨牛,淘书、藏书、读书、写书,这一切,他充满兴趣,且乐此不疲。正因为对他发自内心的敬意,每一次,我都读得很认真。《敲敲安武林的解读之门》、《谁让我饮下这杯如此温存的酒》想起此前读他的文字而写下它们时,一晃已是几年前的事。]
安武林,一个阅读引领者
陈巧莉
安武林先生的评论集《爱读书》于这个六一儿童节来临前出版了。安武林是儿童文学界有名的书痴,淘书、读书、藏书、写书,关于他与书的故事,就坊间流传着已数不胜数。他还是一个以真性情植根于文学土壤的多面手作家、评论家。他的散文、诗歌、小说、童话都以其文字中特有的温情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在儿童文学界中青年一代的评论家中,他的作品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他曾被《中国图书商报》评为“十年优秀书评人”。《爱读书》收录的正是当年他在《中华读书报》上开的儿童文学专栏“经典重温”和在《花季·雨季》上的“名著阅读”专栏上所发表的作品,以及在国内其他报刊所发表的外国文学经典书评和对相关作家的评论。
作为一个文字写作者,我向来对“书评人”充满敬意。如果说写作是一门手艺,那么为作者与读者之间搭建沟通桥梁的“书评人”,从事的更是一门“孤独”的手艺。“评论”与普通文学创作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写作是具象的,是客观化了的情感,而前者是理性的,反思的,既有理解和感悟,更有思想的阐明和求证。作为书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精细读者”,有着对阅读文本的解释和判断双重义务,这就要求,书评人应有清晰的“史”的概念,对阅读对象(作家及其作品)背景应有广阔、纵深的认识,对阅读、评论的作品有透彻的独特的见解。这也注定作为一个书评人,要具有比一般作家更多的智慧和精力。
艺术不仅要表现,还要传达。有人曾在美国作过关于“读者是通过什么媒介与书接近”的调查,其中“书评”占了3454的最高票。这一数字证明了现代文化的一股新势力——“书评”,已成为人们获悉一本好书的重要桥梁。而怎样“准确地把握着全书的精髓并简洁地道出来”,则是一切书评人所必须掌握的“技艺”,这好比一首诗,原本只是些平面的文字,通过对其进行赋予了阅读者情感的“富于技巧性”诵读,使诗产生美的升华,否则,它很容易成为一堆欠缺生命力的“死字”。拙笨的文字不适合写书评。书评具有作品与读者间的媒介作用,而一个好的“媒介”,首先是引人注目,它本身必须是智慧、生动的,不但要有客观、全面并有其个人独特观点的议论,还要能将这种议论以个人特有的言语表现手法传达给大众。作为一个好的书评人,他在注重解读对象的技巧和思想的同时,也不会去漠视书籍本身的编排与装帧。而当一个书评人本身就是一个“作家”时,由于同样经历了文学创作中的构思、想象、描写等过程,使他深谙“个中况味”,更容易理解评论对象(作家与作品)的表现手法,这一类型的书评人相比于其他“专业书评人”,对解读对象的解析往往更贴切、深刻,也更有力度。安武林正是这样一位“作家中的书评人”,兼出版人、作家、书评人于一身,于忙碌的日常工作中执着于用心读书和写作,由他推荐导航的经典之作,自然让我们有了更多一些的信任。安武林有着细腻的情感,敏锐的反应,浓烈的兴趣、灵机的憬悟,在他的评论集《爱读书》里,你始终能感受到他那双带着智慧与执着、温情与热烈的眼睛在看着你,引领你。我总认为,在属于他的那个居所的地下书房,一定有着净界般的宁静,才能让他如贪婪的孩子般,一头扎进书海里,忘我地潜入他所品读的作品中,或悲,或喜,或笑,或忧,在无限的想象和理智的审视中完成他对隐藏在每一部作品中的内在精神价值的领会与研判。
真诚、敏锐、率真、宽广、执着、火热、温情,这是我读完《爱读书》后难以掩藏的真切感受。安武林的书评,不是那种只对书的内容做介绍,而缺乏客观的判断的;也不是那种为把书的页数计算得很准确,却忘了将自己的个人见解表达出来的。安武林的书评,有别于大多数评论家笔下的枯燥无趣,字里行间点点滴滴,都渗透着如他的散文般所特有的美好、他的诗歌般特有的温情、他的童话般特有的纯粹。早在年少清贫的年代,安武林就已表现出了对阅读的极大兴趣。走路时,他在读书,直走到昏黄的路灯下只剩他与路灯的影子;睡觉时,他在读书,为不让亲爱的爷爷发现,没有灯光,他就打着手电躲在被窝子里读;炸麻花时,他在读书,有时是借来的,有时是换来的。安武林爱书,更爱读书,他身上具有作为一个“书评人”的优良品性——每当有一本好书通过自己的阅读与评论,成为与读者分享的精神财富时,他便觉得自己是在做这个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事了。
有评论家说:书评人的诚恳包含公正、同情和其他一切美德。安武林正是一个爱读书的诚恳的人,诚恳的阅读使他对作者与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透过安武林的书评,你会发现他身上虽然拥有某些“恋旧情怀式”的作家特质,但他绝不会因此而故步自封,对每个领域的文化,对每本他欣赏的书的作者,他都怀揣着一颗诚恳敬畏的心。也因为那份仿佛是与生俱来的率真,他怀着理想,捧着热情,恨不得把每一本他所欣赏过的好书都推荐给全世界的读者。安武林身上有着与生俱来的,作为书评人所必具的阅读敏感,从他的阅读对象中,他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所创造的主人翁的内、外在丰采,明白“他”的心地,觉察“他”特有气息。他为书作品里的幽默畅怀而笑,为崇高伟大屏住呼吸;他不但深彻地了解书中的人物,还能透视作者的心意,以及把握作者的创作企图。阅读日本女作家安房直子,安武林说她的童话实际上给我们传达的信息是“美得极致是死亡”。他以他敏锐的触角感受安房直子:“这个女人生来就是一只写童话的狐狸”。这是一个大胆又新奇的评价,它妩媚又贴切得仿佛能钻进人的骨髓里。
我始终认为,成就安武林成功地成为一个优秀书评人的,不仅是他的阅读诚恳和阅读敏感和由此积累的丰富知识与文学修养。高个子安武林是个“心高身低”的人,在写作上他的心气很高,而生活中,他将自己的身段放得很低,他尽量放弃自己的偏好,尽可能宽广去拓展阅读视野,去深入体验现实生活,去贴地飞翔。“人生经验和博览群书为书评家之至上教育。” (《礼拜六文学评论》),一个理想的书评人除了要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和艺术品味,且对实际生活怀有莫大的兴趣与热情。有人曾经提出:为什么一个曾欣赏过许多伟大作品的人,当他看到了像《埃及皇后与安托尼》一类历史剧却不能产生满意的“阅读反应”呢?这是因为他缺乏《罗马史》的知识,他的“历史想象”太薄弱。一切观念或印象都源于认识,而品味则以相应的知识为基础。正是爱读书、爱生活,让安武林潜贮了丰富的书本知识和活跃的生活经验,只要遇到好书,他随时可以从他的知识库里抽取出清楚、妥贴、动人、周详的语言,简简单单地,就使读者勾起接近他所推介的阅读对象的欲望。
一个好的书评人,他还须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偏见多半寄生于狭窄的心肠里,狭窄的心胸难以接近多数的作品,它是欣赏的劲敌。对于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著作,尤其不容我们评论者踩在它身上端详它,而需要钻入它的“身体”里,去品尝它的体味,呼吸它的气息,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它的内在价值。一个人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他的人生经历对领悟作品起了很大的作用,安武林从厨师、秘书、编辑,再到儿童文学图书策划,从山西、山东、陕西,再一路辗转到北京,历经过很多的窘困与波折,他背着他的书,始终像个纯静的大男孩般对生活不怨不哀,依然对生活、对朋友、对未来怀着素雅的热望。曾经的窘困给了他前进的动力,而波折更让他懂得了感恩和珍惜。因为有那些经历,他更能“在安徒生的童话里读懂作品背后的深刻的孤独;从塞尔登的蟋蟀身上读出绵绵不绝的乡愁,从格林厄姆的风景画卷里读出生生不息的怀旧情绪……”,他也会毫不掩饰在读到《拂过杨柳的风》时激情难遏,泪花闪烁。
有人说“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安武林将它引申为“经典是唯一不死的东西”。在他看来,经典需要一生的时间反复品读、回味。他在他所阅读的经典作品里长久地怀想、审视,他是成功的。他的书评简洁明晰,犀利而富有张力;他以不凡心智和洞幽烛微的细致,既捕捉住了文字,也捕捉住了读者。在《爱是万物之心》一文中,安武林在文章末尾写道:夏洛的一声再见,使天地日月为之动容。是的,不能道别,我们不能和自己的爱以及所爱的事物生离死别。因为,爱是人类最有营养的食品,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在《阳光下的阴影——人的卑微与崇高》一文中,安武林这样评价:加缪的《鼠疫》是一本让人过目不忘、不再想读第二遍的书,这在经典的文学名著中是罕见的典范。人类的卑微和脆弱如此不堪一击。在《明亮的房间里舒服地打战》:恐惧是一种神秘的体验,是一种我们对未知事物的渴望但又无法满足的体验。我们的情绪、心灵、乃至想象都会受到极大的牵制。
概述书的内容、写作特点、总结书的好处、预言书之用途、提示问题、期望作者、警戒作者,这些针对书评的创作,在安武林的笔下早已水到渠成。而书评若欲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还要先在标题上下些功夫。一篇好的书评的标题应剥开表皮,揭晓它的内容,应来得分外醒目动人。一个恰当的标题本身就已是诠释或评价了。熟读安武林作品的读者一定知道,他的标题,他的结尾,总会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惊喜。这个特点,即使在他的书评中也不例外。有人曾做过总结,中国书评的标题几乎都是在原书名前面冠上“读”“评”“论”一类的字样。偶尔另冠以较长的形容词,如“值得一读的XX”,但在原书名外另作标题的实不多见。安武林的书评却恰恰打破了这一点:《天使在人间》、《阳光的味道》、《孩子们的天空不下雨》、《历史的回声》、《你往何处去?》、《被吓到,是因为我们无知》、《微弱的炎光可以燃多久》、《最后一滴英雄泪》、《经历是一种财富》……这些恰当趣味的标题在巧妙地表明评者的观点和想象力的同时,也先唤起读者的注意,引人入胜。而书评家的真正对象必须是读者大众。作品价值的起点是被人阅读。这中间,需要一座桥梁,促使作品与读者接近。安武林毫不逊色成为了一位名附其实的造桥人。“一个理想的书评自然是那种促使读者看了即刻想跑出家门去买的。它不但展示出内容大纲,并能指出它的深意和特点——一个新鲜的思想、结构或技巧,使这书显得有趣而裨益。”纽约女子书店经理的这番话极其恰当地表达了我对《爱读书》的欣赏和喜爱。
一本好书,就是一座蕴藏丰富宝藏的岛屿,书评人形象生动、鲜明果断的介绍,正是拔开雾霭,将岛屿上的各种景致清晰地呈现现在我们面前。当我们面对太多的所谓书评显得疲惫无趣时,读读安武林的《爱读书》,不失为美好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