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陈希学《少年月刊》朋友陕西刊首语儿童文学序育儿 |
分类: 书评 |
希学先生要出一本书,我是很惊喜的,但更多的是好奇。他到底要出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记忆中,他是写报告文学和长篇通讯的高手,别的,我所知就甚少了。当我看到书稿的时候,这才大吃一惊,原来是一本散文诗集。
希学先生的全名是陈希学,我和他在九十年代初就相识了,现在算来,几乎都有二十年的友谊了。那个时候,我在陕西的一个工厂里,经常去《少年月刊》编辑部去坐坐。他当时是《少年月刊》的副主编,我尊敬地喊他陈老师,他热情地喊我老安。每次见面,他都粗喉咙大嗓门地鼓励我,赞美我,说我的文章越来越写得好了,这份溢美之词,于我的确是一份精神上的激励。
我每次读《少年月刊》,都会看到他的文章。他写的是报告文学或者长篇通讯。我觉得很不容易,这些文章,最起码要去采访,要文学的功底,还需要新闻的材料。缺一,都写不好。我问他何以要写这样的东西,他说大家都不写,我不写不行呀,我们是少年刊物,要给少年树立正面的形象。表面上,他有些无奈,有些酸楚,但内心,他是甜滋滋的。
陈希学先生是高个子,皮肤略黑,精瘦,但嗓音格外的洪亮。眼睛黑亮,笑容灿烂,可见内心是很明朗的。他做过教师,团的辅导员工作,都获过不少的荣誉。所以,我一直都很钦佩他。虽然后来我离开了陕西,但还经常给《少年月刊》写稿子,所以,精神上的联系一直未曾中断过。
《少年月刊》有一个好传统,那就是主编需要亲自动手,写卷首语。这是《少年月刊》这本刊物的一大特色。陈希学先生此次出版的这本书,就是该刊卷首语的集合。基本上都是读者耳熟能详的作品,我读了,也是深深地喜欢。遥想我的少年时代,遇到此类美文佳作,我是很激动的,一定会工工整整地抄写在笔记本上,每天早晨起来诵读。读着读着,心里就明亮了,而一个美好的前途和美好的世界似乎红彤彤地展示在眼前了。这就是美文加励志的散文诗所能带给人的美好。
此类散文我是写过不少的,所以,读起来未免有点惺惺相惜的感觉。希学先生写得很精到,诗歌的底蕴,诗歌的意境,美的情愫,人生的哲理,都淋漓尽致地挥洒在优美的文字之中。我以为,这是美的享受,是精神的激励,是心灵的沐浴。是文学的滋润,是韵律的悠扬。孩子们需要这些东西,也喜欢这些东西。文章短小精悍,大都八九百字,随时都可以读上一两篇。无论是早晨神清气爽地大声诵读,还是茶余饭后静思默想地默读,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我看来,此类文章,是非常适合诵读的。
我对于诗歌,散文诗,有一种近乎苛刻的要求,觉得一首诗,一篇散文诗中,如果没有一两句读起来让人感觉眼前一亮的句子,那似乎就是一个失败之作。至少是不完美的。我知道这仅是个人审美趣味的一种体现,有些文章和诗作整体看起来很美,但就是找不出一两句优美的句子,这样的情形似乎有不少,但我总是期待能读到我所喜欢的句子。我读希学先生的散文诗,是很欣慰的,满足的,愉悦的,他的作品中不缺这样闪光的珍珠。我觉得,这些句子,就像是文章的眼睛一样,精气神全部包含在里面,而它也能充分体现作者的才华和灵气。
比如说:没有鸟飞的天空是寂寞的,忽略创新与创造的人生是苍白的。比如说:等待像古藤般亲切,但更像孕育了万物的土地,是一种成熟。只有真正成熟的人才善于等待。比如说:蜜蜂在阳光下欢笑着,在清风中舞蹈着。辛勤的劳动变作梦,变作歌,变作生命里最初的想象。比如说:真挚是友谊的基础;诚实是友谊的虹霓。虚伪和狡诈使友谊分离。我无需再引用了,因为这本书中,每一篇文章都有这样优美而又富有哲思的句子。它们就像夜晚的星光一样,给人以灿烂之美。
总是走在最前面,是个双关语,我的第一重意思是说这些文章作为刊首语,是在杂志的最前面,读者一打开,先看到的是刊首语。另一个意思是,如同往昔的岁月中一样,他是走在我前面的。我愿意跟在后面,感受友谊的温暖,品味岁月的珍藏,学习他的勤奋和踏实。一句话,是要以他为榜样,写出更好的文章来。但我想,他是幸福的,快乐的,尤其是这样工作和事业以及个人爱好高度一致的时候,那简直是人生的一大快事。我更相信,读者喜欢他这样的文字,若是当面表扬他的时候,他一定笑得比孩子还要灿烂,还要清澈。文字的甘苦,文字的春秋,文字的心血,是最隐瞒不了别人的,更隐瞒不了自己。
我似乎,都看到了他最初写这些文章的时候,那种激动,那种冲动,那种快乐。因为我是很熟悉他的,所以,我读这些文字便会浮现他的身影和笑容,声音和神态,而读者,想必和我是一样的。走在这些文字的丛林中,就是走进希学先生的世界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