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张之路于丹阿龙北京电视台人物儿童文学育儿 |
分类: 随笔 |
前几天在北京电视台青少年频道“北京书香”栏目中,看到张之路,于丹,阿龙,一起品读他的新作《千雯之舞》。张之路先生正襟危坐,笑容满面,状态极佳。节目从他的书的故事开始,延伸到中国汉字文化,这个节目差不多是延伸阅读的意思。
看到他举例子的时候,我忍不住哈哈大笑了。他举的例子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请问下半句是什么?他又说明,百分之百的标准错误答案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他还说,别人回答不上来的时候,他心里很有满足感。
和张之路先生聚会吃饭,餐桌上一个出彩的小景就是:考人。就是给你出问题,请你来回答。差不多是考试的意思。因为他乐此不彼,极有成就感和满足感,所以大家的印象很深。而对于别人,尴尬,窘迫,如火烘烤一般,故此称他喜欢“烤人”。
有几次,我印象特别深。最初的时候,我们在小西天那边经常小酌。他在饭桌上,给我出的常常是谜语,出完谜语,我答不上来,他就哈哈大笑,说:“这个谜语啊,好多人答不上来!”看来我答不上来是对了,我本来这方面就很愚钝。接着,他马上告诉我答案。第二次时候,他又要给我出谜语,我叫苦不迭。没想到,他出的还是上一次的谜语,但我没记住答案。他问我:“这个谜语我给你出过没?”我说:“没有。”他说:“那你知道答案吗?”我老老实实回答:“不知道!”他又哈哈大笑,说:“好多人答不上来的。”第三次,还是如此。第四次,我记得很多人聚会,他给大家出的还是这个谜语,他马上严肃地对我说:“武林,这个答案你知道,请先保密!”我假装知道的样子,笑咪咪地看着大家,其实,我还是没记住答案是什么。光是谜语,就像他吃版税一样,差不多吃了两年。每聚会,必烤人。
之后,他的主题又变了,开始变成让人猜字了。那个时候,他正在为写作《千雯之舞》做准备工作,阅读了大量的汉字演变和汉字文化方面的书。不用问,没有人能答得出来。按理说,这个是很容易的,学中文的人应该知道,可偏偏没有人能回答上来。他又沉浸在得意之中,满足之中,虚荣之中。不过,我得承认,那个时候,他差不多成了半个个汉字研究的专家。我更承认,他是一个很严谨的作家,写作准备的时间有时候比写作的时间还要漫长。这样的作家,现在是越来越少了。可以说,他是所向披靡,几乎没有人能回答得了他的问题。这也显示出了他是个非常有童心的人,儿童文学作家,给孩子们写作的作家,没有童心那可真是一大缺陷。
数年之后,他“烤人”的内容又变了。这一次,我可记得很清楚了。他要我们回答“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下半句是什么。我迅速回答:“话不投机半句多!”,别人也认同。当时,在场的有谭旭东(北师大中文博士毕业)、孙卫卫(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安武林(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我标上校名是纯属趣味,不是陪绑的意思。我是觉得很尴尬。他告诉我们,这是陆游诗歌中的一句话,下半句是: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的诗歌我本来就没有读过,学过有限的几首,而这一首是绝对没学过的。推己及人,恐怕一致。不知者不算什么,但要知自己无知,这个能做到是大不易的。更不用说“知耻近乎勇“了”。看来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呀!
最险象环生的一次,是我、他、曹文轩、常新港、金波先生一起开完研讨会后吃饭,他突然提了一句:“武林,在你们这拨人里,或者说在我们这个儿童文学圈子里,你是不是读书最多的人!”我本想说是的,因为对我而言,读书比写作的乐趣更大。但我马上刹住了即将脱口而出的“是”字,我怕他又要烤人了。因为书海浩瀚,你读过一千本,人家只读过一本,而这一本你恰好没读过,这是太司空见惯的事了。我马上回答说:“不敢,可能相对是我多些吧,最多我不敢说。”
和他吃饭,我最怕他“烤”我。我更喜欢听他讲故事,讲他人生经历,讲他正在构思或者写作的小说。他不仅在你不熟悉的领域“烤”你,有时候还在你熟悉的领域“烤”你。比如说,俄国文学中有几个叫“基”的,几个叫“夫”的作家和评论家,我很是紧张,我也只能立马在记忆中搜索,回答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留索夫,安德烈耶夫,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克雷洛夫等。不过,这样的“烤“更吓人,有投石问路之嫌,真爱读书还是假爱读书,一试真相便出来了。不过,有一点值得小小窃喜下,他“烤人”“烤”的大部分是朋友,我也算是他朋友圈内的人吧,而他的“烤”人,就像下酒的小菜一样,其实是餐桌上的一道小景,有极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