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深处是平淡
(2008-11-12 08:13:01)
标签:
评论散文儿童文学舒辉波校园 |
分类: 随笔 |
《 王老师》这篇散文多多少少有点让我感到震撼,假如它是一篇小说而不是散文的话,一点也不会减少我对其保持的敬意和赞美。它触动了我的生活、我的文学观、我的价值观以及我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在很多层面上的触动或者说碰撞而产生的震撼是自然而然滋生的审美情绪波动。一篇作品在我们的阅读过程中,如果我们始终无动于衷的话,那么就可以说它是糟糕的或者说是拙劣的作品,至少可以视为失败的作品。
我写作一向喜欢带有唯美的和有点诗意的标题,但舒辉波的《王老师》我一点儿也不排斥。我只是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思考这个标题给我带来了什么。这个平淡无奇的题目倒是一副淡定的心态,对人生,对写作,对情感,就像恋人之间重复了一万次的“我爱你”一样,简单但蕴藏了丰富的内涵。尤其在我们这个浮躁的写作环境中,大多数作者都喜欢把自己的标题搞的张牙舞爪的,充满诱惑的,但舒辉波却平平淡淡地来了这么一句。我立刻调整坐姿,长长地出一口气,进入了作者的文字世界。我想看看在平淡无奇的世界下面有什么……
这是一篇具有浓浓的怀旧情绪的作品。我们很多人对怀旧这两个字的意义的理解是非常偏狭的。他们以为怀旧就是回忆,就是苍老的标志,就是抱残守缺的迹象,这是极其可笑的。常常怀旧的人,在我看来是一个热爱人生的人,是一个懂得珍惜和懂得感恩的人。历史——除去那些纯真意义上的历史之外——就是由这些常常怀旧的人传承的。如果很简单地说,这篇作品写的就是自己对往惜一个老师的怀念之情。这样司空见惯的题材是很难处理的,因为它是一个被人写滥了的题材,想写出点新意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事件。一个老师能给人留下多少回忆呢?我指的是独特的回忆。
作者所描写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特征,是非常能触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人的心扉的。它是那样真实而又醒目。当下我们很多儿童文学作品都失去了文学一个基本的品质:真实。失去了真实性的文学作品一般而言都是充满谎言的,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吸鸦片。我想作者不仅是个忠实的记录者,也是一个执著的开掘者。他把历史的废墟之中闪光的富有人性的美好擦拭的一尘不染,展示给我们看。是的,就那么一个老师,普普通通,平平凡凡,从头到尾,我们没有读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来。但是,我们的心依然随着作者的叙述跳动不已。作者的笔触是忧伤的,我们常常说文气,很多作品我们是看不到文气的,但作者这里却文气郁郁。
作者是以个人的感觉体验为主线的,但他也兼及了普遍性的评价。一个是王老师走后同学们的沉闷和发呆,另一个是最后在车上很多人都认识王老师。张弛有度,点与面的衔接,都显得非常从容。尤其是,一个小小的暗扣过渡了一下,让他如此注意王老师显得真实可信,那就是:主人公对陈副校长的两点评价或者说印象。这样的铺垫和过渡使他能够每时每刻近距离地观察王老师。至于王老师更多的身份背景没有过多介绍,我觉得很符合作者的年龄和实际情况,以致后来我们才知道王老师的遭遇和生活状况,这其中包含了作者的成长,岁月的更迭,从根本上说,作者是循序渐进地为娓娓向我们道来的。
岁月悠悠,人世沧桑,作者的回忆已经带上个人的道德评价。他对于什么像老师什么不像老师的审视带着几分愤懑和嘲弄,大而化之,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对人的认识。这些生活的经验,社会的常识,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大有益处的。我们的儿童文学不能回避这份责任。在当下“媚儿童”作品泛滥的大环境下,这篇作品显得卓尔不群。当然,这篇作品并非是好的不得了。比如说,作者在开始说“一年前,我写”的题记是很没有意义的。它无非是加强一下写此文的必要性或者说重要性而已,但是,文章的内容已经浓烈如此,根本没必要“添足画蛇”。
这篇作品的真实性,以及它对“文以情动人”的感性诠释,成为本文最大的特点。除此之外,作者叙述的语气是现代的,也很有特点,它和传统意义上的散文叙述方式不同。它具有小说的叙事特点,这也是这篇文章耐读好读的原因之一。在最后的结尾处,作者说“我很想念王老师”,就像一个恋人送另一个恋人去车站挥手告别说的最后一句话“我爱你”一样,情到深处是平淡。我想,《儿童文学》杂志能推出这样的作品,不能不说是独具慧眼,不能不说是对真正的文学的品质的一种坚守和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