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文学书籍出版情况的现状
在2006年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年会上的讲话
中国寓言文学书籍出版的情况,令人十分忧虑,形势很不乐观。几乎很少有出版社把寓言文学的书籍列为出版计划。除了少数的年选之外,个人的集子的出版极其困难。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原因造成的,也可以说综合性因素造成的。下面我想从出版、创作者和读者的角度分析形成寓言出版困难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
在市场上,尽管寓言文学的书籍出版很困难,但我们依然可以零星地看到一些寓言书籍。但这些寓言的书籍,已经和我们作者的关系不大了,更多的侵入的出版者的出版理念。这些寓言书籍,一般都有以下特点:一,嫁接,此类寓言书相比较而言,是比较多的,比如说,和企业管理结合,和人生励志结合等等。这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寓言文学书了。寓言在这里扮演的是由头的角色,或者说是一种切入的形式。此类书如果做得好,就可以成为畅销书。我们看到的《谁动了我的奶酪》等,在我看来就是寓言嫁接出来的的书,但它表达的是其他的内容。二,增加含金量。这类寓言书基本上还保持着寓言文学的特点,因为是多人的合集,且风格多样,所以有含金量,有的出版社出版此类书纯粹是为了打品牌,树立权威意识。但此类书,按我个人估计,发生量一般都在10000册左右。三,借势。这种类型的寓言书,一般都会寻找销售点,比如说,和小学生新课标联系,或者和小学生课外阅读联系等等。如果没有这些点,此类书一般出版很困难的。四,赏析和导读。除了第一种寓言书的读者对象是成人之外,后三种读者均为少年儿童,所以,赏析和导读有一种附加值。它能起到推广的作用。也就是说,具有了实用性。五,就是自费书了。
二
从出版的角度看,是非常有意思的。前些年,童话书的出版,是非常繁荣的,但现在,风水倒转了,几乎成了小说的天下,或者说小说一统天下。很显然,这里面也有文体的局限性的问题。童话是幻想的,小说是写实的。现在的人都很急功近利,想象力严重缺失。人们越来越关注现实,所以,这也是童话文体的局限性所限。现在很多作家都放弃了童话的写作,而去从事小说的创作了,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三 出版难的原因之二:寓言的创新问题
比如说,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再比如,曹文轩。我在给曹文轩先生的五本书写赏析和阅读指导的时候,我很惊奇地发现,他有不少小说也可以称为寓言式小说。寓言的寓意,寓言的文学功能,都在他的作品中有充分体现。在我们寓言作家圈内,我对马长山先生的寓言就很欣赏。一方面,他有探索精神,敢于创新。另一方面,他从幽默小品、笑话、段子、漫画等等那里借鉴了不少东西,而且走和其他文体相结合的道路。
四 出版难的原因之三:读者的审美疲劳。
我们的寓言几乎是一成不变的,至少在形式上是如此的。寓言文学的社会价值和审美功能,都可以从其他的文体中找到。我们都知道,任何词典都是需要不断修订的,其中包括一些文学名词的意思,还有其中的内涵。这是因为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人们的审美趣味在变化。我们的语言也在不断丰富。
我们不能抱残守缺,死守传统。尽管这种变化会让我们感到心疼,让我们排斥,但我们还必须要面对现实,超越现实。我们可以从诗歌史的演变中,看到这种文学形式的变化。这是一种必然。长期以来,我们对寓言的诠释中,就有这么一条:短小精悍。那么,我大胆假设一下,我们的寓言是不是可以写的长一点?像散文一样长,像小说一样长。
我记得张炜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叫《九月寓言》。毫无疑问,寓言的有些特点被他巧妙地借用了。那么我们当作一篇寓言来看又有何妨?读者对寓言的审美疲劳成了寓言出版难的一个硬伤。
五 出版难的原因之四:内涵丰富性没有得到作者的重视。
而我们现在的寓言,从读者定位上看,分为成人和儿童。儿童的寓言,道理浅显是应该的,因为他们的理解力还存在问题。而成人的寓言,如果浅显,那么成人是不愿意看的。我们现在的读者,和从前的读者大不相同了,因为他们的文化素质越来越高了。如果喜欢读抨击时弊文章的读者,他们会去读杂文。喜欢哲理的,就去读哲理散文和哲学著作去了。喜欢故事的,就去读小说和故事。从阅读的角度说,寓言处在一种不尴不尬的地位。
道理浅显,内涵不丰富,基本成了读者一种对寓言的看法。
六
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那么读者就会对寓言刮目相看,而且,出版就不是什么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