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棵树对另一棵树的凝视

(2006-08-14 10:56:21)

                    一棵树对另一棵树的凝视

                    ———李学斌印象记

                              安武林

因为太熟悉,所以有很多话想说;因为有很多话要说,所以一下子竟不知从何处说起。茫然。学斌与我有太多的相似,就像这一只手对另一只手一样。只有方位的不同,没有本质的差异。他是一个作家、评论家、编辑,一生恐怕都要和书打交道了。读书,写书,编书,评书,而他和我都也有过教书的经历。不为人所知的是,我们都还是一个被岁月淡忘了的诗人。由于不事张扬的个性,岁月淡忘的更快一些。

我常常想给他找个形象化的比喻,他像什么?数年来的相濡以沫,我终于找到了两个东西,一个是茅盾笔下的白杨树,另一个是魏巍笔下的红高粱。他的个子,出身的环境,以及精神上的气质,都能从这两个物象之中找到内在的连接。他的精神气质,类似于那种学者和诗人气质的混合。做人,做事,做文,无不闪烁着这样的特点。学斌是北方人,表面上看很粗犷,其实内心又是很细腻的,甚至是柔弱的(艺术与情感的感觉系统)。他可以陪你彻夜聊天,睁着通红而又疲倦的眼睛,但哈欠总是被他用手偷偷抹去。这个小学生似的动作,表明他是一个喜欢完美的人。

他当然喜欢完美,写小说,写评论,编书,他都希望做的完美一些。这个理想让他苦恼不堪,因为现实从来都不是梦想的温床。在我的眼里,他可不是一个洒脱的人。他会为某一句你都忘了八百年的话向你道歉,他会觉得那句话说得很不妥,对你造成了伤害。他会为一个细节而惴惴不安,比如说请你中午吃饭而改成了下午。他是一个很律己的人,最起码每天他都会反省自己,就是古人说的审视自己言行的得失。因为他的身上具有浓厚的传统知识分子的那种优秀美德。但是,如果他诗人的冲动劲儿上来,这一切统统都不管用了。我记得有这么一个小事,他写评论的时候开罪了某些人,结果这些人在背后老说他的坏话,简直都对他这个人抱有偏见和成见了。我想化解这种矛盾,就对他坦言了这一切。没想到。过去很久之后,他向我道歉了,说:“我做了一件很对不起你的事情,把你出卖了!”原来,他在冲动之下,给某个人写了一封言辞激烈的邮件。他把原信给我看了一下,哈,我笑了,我的大名我的话不折不扣地在上面。

我说,没关系。她找我,我还会那么说的。

其实,他完全没必要告诉我的。就像转嫁经济危机一样,把这份仇恨和愤怒转嫁到我的头上,我不会知道的。而对方也不可能和我对质。但他是我的朋友,他叫李学斌,所以他只能这么做。

学斌在大学的时候,是个诗人。我意外地获得过一本上海师大学生的油印刊物,在上面,我看到过他的诗歌。他写东西具有很强烈的感性色彩,我指创作。而经验上的东西,也有浓郁的表现。他不是写得最好的人,但绝对是一个很认真地写作和认真地做学问的人。在《蔚蓝色的夏天》长篇小说中,我第一次发现他还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作家。我愿以为他对小学生的生活不太了解,对给这个年龄阶段读者看的小说的写作并不在行,但是,我发现我的判断是错误的。这个很长的长篇写的是一对兄弟和他们的父母遭遇的故事。背景是在乡下。我们这些从农村出来的作家很乐意为农村孩子们写作。很乐意把自己描写的环境置放在广阔而又温馨的乡下。他们的观念和生活习惯正在遭到冲击,或者说新一代人身上都市化的味道越来越浓了。一对兄弟淘气,可爱,互不相容又相互分不开。打打闹闹,生活颇有趣味。但是,学斌对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把握和性格表现的处理还是很到位的。

     《蔚蓝色的夏天》从内容上说,属于成长小说;从写作风格上说,属于幽默小说。有时候我都会笑出声来。因为生活中的李学斌,是一点幽默感都不具备的。可是他的笔下,却是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他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也是费煞了心机。很显然,他不喜欢把作品写成那种轻飘飘的感觉。这就有了父母尴尬而又令人感到沉重的生活经历。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无可比拟的真实。蔚蓝色的夏天已经过去了,但真正属于李学斌的秋天还没有到来。我想我对他的凝视就是一种深刻的期待,无论如何,秋天都是美丽的。任何人都是如此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