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实的见证和忠实的记录

(2006-08-12 10:50:37)

                       真实的见证和忠实的记录

            ———读《小孤舍》、《旱船》及其他

                                   安武林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真实的见证人和忠实的记录者,但这样的人往往不是历史学家,而是作家。那些喜欢阅读和善于阅读的人,常常喜欢从文学中寻找历史的真实和那个时代的影子,而不是从历史中寻找那个时代的一切,但历史从来都是争论不休的。其真实性问题永远都是值得怀疑的,对于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现实的人更是如此。李有干的作品和李有干本人,就是真实的见证和忠实的记录。这种真实的见证和忠实的记录和我们所言的历史一样,具有和历史同样的意义和价值。

李有干的作品,从某种用意义上说,和烈性酒的性质差不多,它从来不会给你那种轻飘飘的感觉。我们阅读它,会感到一种难以释怀的沉重感,原因是,他的作品具有那种雕刻般的厚重感。在阅读上,我向来是持一种开放性的宽容态度的,什么样的风格我都喜欢,什么样的类型我都喜欢,但我最终还是喜欢那种能在我要记忆之中留下一点什么的作品。或者是触及我的心灵,或者激活我沉睡的情感,或者唤醒我童年的记忆,或者能和我人生的经验与体验能够对接的体验。从这个极具私人化阅读的意义上说,我非常喜欢李有干的作品。因为它总要在我的心灵和情感的深处产生一种难以掩饰的激荡。犹如大海的波涛一样,它不能使我平静下来。

  我是在一个午后,坐在一个很繁华的商业界上,一边吃着毛豆,一边喝着白酒,阅读完《李有干近期发表的部分作品》的。一共七篇:《小孤舍》、《旱船》、《与羊同校》、《魔板》、《乡下人 城里人》、《就想让妈妈亲一下》、《少年与牛》。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得不一次一次停下来,偷偷仰望一下高高的大楼和毫不相干的忙碌的行人。乡下的那些熟悉的人和事以及风景,都会带着一种久违的潮湿之感如云卷来。我甚至都会产生一种很可笑的想法,似乎我变成了李有干笔下的一个主人公,而那些鲜活的主人公似乎就是我儿时的伙伴。尽管我对水乡、荡啊、草甸子啊的什么的很陌生,但作品中的生活以及人物的情感我都是极其熟悉的。所以,我的喜欢程度要比那些没有过相似的生活和人生经历的人要强烈一些。

李有干作品的厚重,来自于他对特定的区域以及在那个地方含辛茹苦地生活的人们的密切的关注和真挚的记录。而那些人,恰恰是我们眼里的普通人或者说小人物,他们支撑着我们这个世界,但是却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应有的尊敬。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一下我们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此类作品并不是很多,像这样坚定一生不变更自己关注视角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我想这就不是创作的态度和创作的风格问题了,而是一种人生的信仰问题,一种责任感的问题。在80年代和90年代,我还能有幸阅读到其他作家的此类作品,但是现在几乎很难了。除了曹文轩还如此孜孜不倦地在进行这样的创作之外,其余的人几乎都更弦易辙了。也许我可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体谅作家们的变化,比如说作家进行探索或者进行一种超越,但事情远非那么简单,在我看来,其实质是一种媚俗之举,迎合读者迎合市场之举。

李有干的作品,透射出的,就是曹文轩倡导的“悲悯情怀”。这种悲悯情怀的核心就是:善。也是王泉根说的儿童文学的审美本质——善。这是人性的最基本的元素。如果我们还将自己视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在为儿童创作,这个原则是不能更变的。我们社会各界都为我们的儿童的成长怀着深切的忧虑,他们这一代人,同情心和怜悯之心几乎到了淡失的地步,都喜欢自我,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我们的儿童文学都起不到这个引导和培养的作用,肩负不起这个使命,那么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我很肯定和推崇李有干的作品。

从李有干近期都发表的作品上看,他关注的视角是一成不变的,始终如一的。他关注的是苏北农村孩子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磨难。尽管有些人物的背景并不是那么明显,但我依然能感受到他写的是那个地方的人和事。除了那些特殊的背景是我不熟悉的内容之外,我相信,他写的关于农村孩子的生活和经历,具有很普遍的代表性。天灾人祸对人的打击,意外事件发生对人命运产生的影响,经济的困顿对人心理和性格的作用,等等,李有干抓住了影响农村孩子命运的关键问题,真实地记录下了他们的生活和命运。其实,在大都市里,这样的少年儿童也有相当一部分。从关注此类孩子命运的角度上说,它应该超越了苏北甚至是农村这个范围。

我们常常会把一句名言挂在我们的嘴上,不厌其烦地对孩子们讲,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可是我们常常又不去做这件事。至少在我们的儿童文学中体现不多。在这里,我仅指当下的儿童文学。也许有,但是流于表面化,不能深入。李有干的作品,除了他对我们这个时代专心地凝视,做一个真正的见证人之外,他的作品还在人性方面做了深入的开掘。比如说,亲情这个永恒的主题。我们不难看出,在他的作品中,我不敢说是全部,至少他这七篇里面都涉及到了亲情。亲情的破灭,亲情的无奈,亲情的思念等等。正因为有美好的亲情存在,所以他的那些苦难给我们带来的沉重感稍稍得以缓解,这不仅是温暖,而且也是光明。《就想让妈亲一下》催人泪下。两个孩子都在期待在城里打工的母亲归来。按理说,亲情是大树,是孩子的依赖,是孩子安全和无忧无虑的保证,但残酷的现实打破了我们的理想,打破了常规。

《小孤舍》中老人和孩子的感情,《魔板》之中一个退休老师和一个孩子的感情,这些美好的情感是我们的慰籍。也是我们的希望。李有干不仅在刻画现实中的苦难,描写普通人,他也把现实中存在的美好的人性和美好的情感逼真地描写了出来。毫无例外,这些孩子们都成熟了,他们不可能不成熟。在阅读这样的作品的时候,我常常会想到一个问题,我们的成长文学在揭示孩子们的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什么?他们经历的事件真的能让孩子变得成熟吗?用一个很不客气的比喻,我们会把孩子的一个喷嚏一个轻微的感冒,写成是沉重的苦难,而现实世界的残酷和真实,那些富有震撼力的东西,我们都不涉及。我们的孩子如何变得坚强?他们的心理如何能具有承受力?

李有干的作品,在真实而又细腻地描写这些人的生活的时候,并没有停留在一种静态的观察的封闭式的展示这个层面上,他也触及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变化,对城市文明的批判和对乡村文化的呵护。对于城市他是冷静地观察和思考的,而对于乡村文化,他是一种深深的迷恋和热爱。因为这一切融进了他的血液之中。《乡下人 城里人》和《就想让妈亲一下》之中,就描写了这些乡下人和城里人的区别,有在城里奋斗成功的,也有在城里遭受非人折磨的,但无论如何,李有干对城市和乡村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在这个喧哗而又浮躁的时代,成年人的动荡不安决定了孩子们生活的不安,慌乱,以及安全感的淡失。

李有干的描写是很有功力的,人物以及风景,我不能不承认这是作家一个基本的表现手段和技巧,尤其是在叙事文学中。很遗憾的是,我们不少的儿童文学作家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它不仅需要文学的深厚的滋养,还需要相当精细的观察。他的笔下的人,无论是老人,男孩,女孩,中年人,形象都是非常鲜明的。而那些风景,状物,都极为逼真,有浮雕一样的真实感和立体感。他对于故事性的构筑,更显示功力。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读书,老老实实写作的踏实精神。一个人不沉静的话,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作品。这样一个真实的见证和忠实的记录者,理应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感谢。我想,我这一次和这么多老师同来盐城以及我写下这篇很幼稚的小文章,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