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消息
(2009-12-17 19:08:55)
标签:
杂谈 |
1、教学时数:16学时
2、教学目的与要求
从本章开始具体讲授新闻写作的体裁。本章讲授新闻写作中重要的体裁之一:消息。使学生掌握消息体裁的特点、消息的结构方法与技巧、消息的类型,能够应新闻的需要迅速及时地进行消息写作。
3、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一、消息的概念:
二、消息的特点:
1、简括:这是消息的本质特点。
2、更加注重用事实说话
3、有特殊的结构方式:主要是倒金字塔式。
4、消息有自己的外在标志:消息头即电头或本报讯。
三、消息体裁的优势:
1、消息适应范围广,多用消息,可以增加媒体的信息承载量。
2、消息发稿速度快,是一种灵活迅捷的新闻体裁
3、消息易为不同的读者所接受
4、消息的新闻冲击力更强
第二节
一、导语的定义
一、定义:
1、对之的理解:
2、特有
3、导语不限于一段
4、几乎适用于所有消息写作
二、导语的任务:
1、开门见山,尽快地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闻消息,使人一眼便知。
2、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
3、为全篇定音。
三、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1、导语必须有实质性内容,不能空泛。
2、将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写进导语。
3、简明扼要。
4、优美生动。
四、导语的类型
1、导语演变的历史
2、导语的主要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这里主要依据表达方式的运用情况,分为四类:
(1)概述型导语
(2)描述型导语
(3)评述型导语
(4)故事型导语
五、导语的修辞技巧
1、设问;2、拟人;3、引用;4、对比;5、直呼;6、排比;7、惊醒
第三节
一、主体的作用:
1、补足新闻要素
2、将导语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本化
3、补充材料,扩充新闻的信息量
4、回答受众接触导语后可能产生的问题
5、增加兴趣点:细节、情节等
二、主体的结构方式:
1、倒金字塔结构:主体接材料的重要程度由前到后依次展开。
2、纵向结构:主体按事件发展先后顺序安排结构。
3、横向结构:围绕同一主题,将同一时空内的情况有序地组织起来,反映“面”的变化。
三、消息的结尾:一般情况下,与事实同时结束,无需另加结尾。
1、意味深长
2、首尾呼应
3、稍加议论
4、自然抒情
第四节
一、新闻背景概念:
1、广义上
2、狭义上
二、新闻背景的作用:
1、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2、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3、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过程。
4、暗示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
5、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增加可读性。
6、介绍人物,满足读者好奇心、阐释人物行为的合理性。
7、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
三、背景材料的选择:
1、明确目的,抓住重点。
2、注意背景材料的广泛性、多样性。
3、借用新闻价值标准精选背景材料。
四、新闻背景的穿插:
1、插入导语:大多情况下,不在导语中加入背景。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以。
2、导语之后接背景段。
3、分散插入主体之中。
第五节
一、动态消息:
1、概念:以最快的速度,报道社会与自然界的最新闻变动情况,传递最新信息的消息。
2、动态消息的写作特点
二、简讯:是由一般消息压缩而来的消息。
1、写作简讯的原因:版面限制、时效要求、增加信息量。
2、写作特点:
(1)文字简短、以三言两语为限。
(2)内容简单,不写过程和细节,只写重点。
(3)结构单一。
三、综合消息:
1、概念
2、用途:反映新闻动向,新成就,新闻问题等。
3、写作要求
4、与动态消息区别
5、分类
思考与练习题:
第八章 通讯
1、教学时数:16学时
2、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在写作中有哪些技巧?又有哪些类型?这些就是本章将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掌握通讯的写作规律与技巧,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有一定水平的新闻通讯作品
3、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一、通讯概念的演变:
1、通信—早期,只是比消息篇幅长,无本质区别,因用与“电讯”的传递方式电报不同的邮寄方式,故名。
2、通讯—辛亥革命前后,可用电传,为与电讯相区别,故名。这时是一种带有文学和政论色彩,融记者主体认识与客观报道于一体的新闻体裁。
3、新闻故事:延安时期,具有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的典型报道体裁。
4、通讯—指报刊中除消息以外的所有详报(深度)型新闻体裁。
二、通讯文体的演变:
1、脱胎于传记文学的通讯
2、初步形成的通讯
3、多样化的通讯
三、通讯与消息的关系:
1、相同点:
2、不同点:
第二节
一、通讯的主题:
1、要求:
(1)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集中。
(2)要有深度。
(3)社会人文意义上的针对性。
(4)有时代感。
2、提炼主题的方法:
(1)从事实中提炼主题
(2)预设主题以事实验证
二、通讯的选材:
2、通讯选材的类型:
(1)骨干事例
三、通讯的结构:
(一)结构原则:
1、以事实为本
2、表现主题为本
3、简洁清晰
4、均衡对称
5、跌宕起伏
(二)通讯结构的表现形式:
1、纵式结构
2、横式结构
3、递进式结构
四、通讯的开头
1、开门见山。
2、突出中心事实。
3、突然插入记者截取的现场事态。
4、以寓意的诗歌、故事开头,然后迅速转入本题。
五、通讯的结尾及功能:
1、强调主题或深化主题
2、抒发情怀
第三节
一、人物通讯:
1、人物通讯的发展变化
2、变化表现:
(1)报道对象的转变
( 2)报道理念转变
3、人物通讯报道对象的类型
4、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二、事件通讯
1、类型:
(1)突发性事件
(2)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预知事件
(3)新闻小故事
2、写作:
(1)描述事发现场,交待环境
(2)清晰展示事件过程
(3)抓住主要情节和转折点
(4)注意对行为主体人的写作。
三、工作通讯:
1、含义
2、作用:
(1)本领域内部沟通情况。
(2)成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
(3)本行业向群众展示自己的窗口。
3、内容:
(1)经验报道
(2)教训报道
(3)难点报道
4、写作:
(1)从全局高度选取典型事实
(2)进入工作现场
(3)从群众角度、生活角度写作。
(4)虚实结合
四、风貌通讯:
1、含义
2、内容:
(1)新面貌
(2)报道某地的风土人情、人的精神新貌
(3)报道历史文化遗产,以景写情,睹物思人。
3、写作:
(1)抓住特点写见闻。
(2)旅行者的视角—新鲜
(3)主题不容忽视。
五、社会观察通讯:
1、含义
2、功能:
(1)拓展了通讯文体的报道视野
(2)满足受众对社会信息的获知欲及追求社会公正的愿望
(3)设置议题,自下而上行使新闻监督权
3、类型:
(1)按题材分:话题型和课题型
(2)按报道方式分:展现型和剖析型
4、写作:
(1)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主持正义的精神。
(2)深入社会、深入民众,掌握第一手材料
(3)微观与宏观结合的纪实手法
(4)避免走入误区
思考与练习题:
第九章
1、教学时数:4学时
2、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专访的文体特征和写作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专访的写作规律与技巧,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有一定水平的新闻专访作品
3、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专访的文体特征
一、专访的产生与发展:
1、最初是一种采访方法。
2、贝内特首创问答式的记者访问记。
3、中国的黄远生对专访的贡献。
4、当代中国各媒体对专访的重视。
二、专访的文体特征:
1、专访强调的是“访”,重视采写的计划性。
2、强调“专”。
3、写作内容是访问活动的实录。
4、叙述角度是记者直接出场,以第一人称写作。
5、结构以问答为主。
6、新闻性,时机性。
第二节 专访的写作
一、类型:
1、人物专访
2、问题专访
3、事件专访
二、专访的写作要领:把访问的内容和过程叙述出来。
1、问答整理式
2、散文式
3、口述实录
三、专访成功的决定性环节:采访
思考与练习题:
第十章
1、教学时数:4学时
2、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新闻特写的文体特征和写作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新闻特写的写作规律与技巧,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有一定水平的新闻特写作品
3、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一、特写的含义: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断”“剖面”或细节,作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二、文体特征:
1、镜头感
2、透视感
3、现场感
第二节
一、特写分类
1、人物特写
2、场景特写
二、写作要领:
1、抓准镜头
2、要有精彩的细节描写
3、要抓住新闻高潮写
4、要情景交融地写。
5、善于运用背景材料烘托与凸现。
思考与练习题:
第十一章 电子新闻写作
1、教学时数:6学时
2、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电子新闻写作的文体特征和写作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子新闻的写作规律与技巧,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有一定水平的电子新闻作品。
3、主要教学内容
一、网络新闻的概念:
二、网络新闻类型:
1、复制新闻
2、原创新闻:
三、写作技巧
1、即时滚动式写作
(1)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的网络新闻写作。
(2)网状结构与多维结构。
3、互动式写作
一、电视新闻特点
1、电视新闻
2、特点
二、电视新闻写作方法
1、与纸质媒体写作不同之处
2、与广播不同之处
3、网络不同之处
4、自身方式
一、广播新闻特点
1、广播新闻
2、特点
3、写作要求
二、广播新闻写作方法
1、与纸质媒体写作不同之处
2、与电视不同之处
3、网络不同之处
4、自身方式
一、目前写作的现状
1、多媒体相互影响
2、在竞争中融合
二、融合的表现
1、纸质媒体写作注意形象性及图片的应用
2、广播、电视媒体在学习纸质媒体对深度的挖掘
3、新媒体正在努力克服自身的信用危机,树立客观真实的媒介形象,以客观笔法写新闻成为新媒体走向传统的第一步
4、准确、及时、形象、深刻这些传统写作要求在多媒体写作中不但没有被抛弃而是得到进一步发挥,并成为媒介作品取信于受众的必要条件。
思考与练习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