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电影 |
分类: 影视乱侃 |
十·一早上起床,看见半夜老何东发来的短信:“17号之后,务必看《蓝色骨头》。是不是伟大的电影我再想想,但肯定是巨片无疑。不是大片。比‘太阳’牛逼出好几圈。”
已经好几年没得老爷子耳提面命地推荐一部电影了,我内心里很重视。查了一下日历,17号是周五,未必能看上首映,但第一个周末一定去看。
所谓“太阳”是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当年也是跟老爷子去看的首映礼,看完了出门就坐马路牙子上起不来了,随后我自己又连续看了四遍,看一次,哭一回,却没有重复的泪点。在网上跟人打笔仗,因为很多人都说:“看不懂。”有人直白地跟我说:“你看懂了?那你给我说说这电影什么意思?说不出来你就是装B!”
我承认,我说不清楚,我尝试着说过,明白的依旧明白,糊涂的照样糊涂。也难怪,姜文自己都说不清楚,我又能说到什么程度呢?只是这样一部电影,是不能当作一个故事去看待的,如果你能接受因为一段音乐而落泪,如果你能理解因为秋风中的落叶而感怀,那你何必执着于对一部电影非要“看懂”呢?我的落泪,是一种感知。就像老何事后问韩寒如何评价,韩寒就回了两个字:“情怀!”就是这样。
情怀不是一种逻辑,但遗憾之处在于世人在需要逻辑的时候无视逻辑,在需要情怀的时候却要跟逻辑较真。有时候,所谓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就是观者内心的一个感悟,无所谓懂或者不懂,只有喜欢或是不喜欢。
心里惦记着崔健的《蓝色骨头》,终于挤出一个时间去看了。看完了,心里沸腾了。的确,最近几年都没有见到一部可以让人如此沸腾的作品。姜文在“太阳”折戟后拍了一部把握住“市场脉搏”的《让子弹飞》,首映时老何没看完就撤了,我倒觉得还好。不是一类作品,不好比较,但是按莫言的说法,“子弹”无疑是妥协之作——喧嚣,在我看来甚至略带浅薄的嚣张。
当年看过“太阳”的感受是热烈、浓艳和深厚,但是看过“骨头”再回味“太阳”,竟然感觉到一些单薄,“骨头”令我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了。
近来事务缠身,总觉时间珍贵,博客早已荒草杂生,连带给炎炎的约稿也是越来越兑水,直至终于彻底停摆。去年还会不咸不淡地写点所谓影评,今年一说是没时间,再说也是恶心了,真没什么好写的,捧臭脚么?言不由衷地写久了,人会变贱,像是要拿红包才肯出席发布会的记者。但是看完这个《蓝色骨头》,全身沸腾着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是久已未有的事情了,怎样也要吐槽一番,没有时间也要写一写,为自己舒畅。
《蓝色骨头》叙事貌似凌乱,绝非好“理解”的电影。然而在我看来,观影感觉极是舒畅,很像是与三两文友把盏畅聊,东拉西扯却酣畅淋漓。你说这样的聊天有什么主旨?有什么逻辑?有什么线索?谈不上。但舒畅就是舒畅。一部电影看下来,数度热泪盈眶掩面欲涕,终于还是没有落泪,但是我知道,我的观影过程始终是有表情的,不是笑,不是舒畅,不是任何,是我自己都不明所以的纠结和扭曲,因为当电影放映结束的时候,我感觉到了自己面部肌肉的酸痛。
这电影里面有崔健的历史观,有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亦有他的价值观,舒服的地方在于老崔没打算强加于人,他展示了自己的态度,但是并不咄咄逼人。整部影片以无数的碎片组成一场枪林弹雨,于是我被打成筛子。这些“武器”聚集了音乐、光影、情节以及台词,总让我从任何不经意的角度中招。包括老何所说的令他泪奔的那一场独舞,其肢体纠结扭曲的感染力几乎让我脸上的所有肌肉都拧在了一起。包括“钟华”回忆中父亲颠倒的人生观,隧道中颠倒过来的影像,包括“要么我选择孤独,要么我选择堕落”这样令我共鸣的台词,包括"太可惜,也太可气
/ 我刚刚见到你 / 你是春天的花朵 /
却长在秋天里……”这样的歌词。包括萌萌不能对自己的认同,是缘于我们的教育,“除却考试,我们不知道怎样肯定自己”。这部电影的所有细节构成了对我全部的触发。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从正规教育走出的人不知道如何接纳自己——这样的观点像尖刀扎进骨头缝儿里一样让我在影院的黑暗中一阵一阵泛着冷汗。
也许看完这部电影会有人质疑,它的叙事角度究竟从何说起?这么凌乱的时代和情节的跳跃,究竟来自于谁的观察?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表述真有一种来自灵魂的考问的意味,我们都不得不接受上帝的审视。沉浸于喧嚣嘈杂而忘却初心,可能是我们每个人走入坟墓之前的终极遗憾。也只有在电影的蒙太奇中可以把这种遗憾推到你的面前,因为崔健让镜头和影像帮助我们——“让我们的过去回到未来。”当生命走向终结,而影像却回到了过去的未来,我除了泪眼婆娑和深深的呼吸,实在是别无他想。崔健用镜头表达了诗意的哲学思想,我只能说,在目前的中国影坛,吾未尝闻也。
实话实说,我对这部《蓝色骨头》的票房并不做特别的期待,我相信很多人会对这部电影不明所以,看不懂是正常的,我再也不会像7年前那样愤慨。因为这七年,我越来越知道“浪漫是虚假的,孤独才是永恒的,只有孤独才能穿越时空。”我跟何老师都希望这样的作品可以有一个“好”的境遇,那“好”何尝不是一种喧嚣,何尝不是我们自己内心价值观的折射?浪漫是虚假的,“好”也是虚假的,姜文已经背叛了孤独,但崔健自始至终都在坚持,他的音乐,以及这部电影。
孤独者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只会坚持跟上帝的对话,诚如铁生老师的作品。于我而言,我所见到的最大讽刺莫过于面对铁生老师入选语文教材的作品。当内心与上帝的对白遇到了中、高考的各种现实的要求,各种灵魂独白直面功利的解读,莫须有的各种意义强加于身,每每让我深感荒谬。而《蓝色骨头》显示出一种淡定的释然,让我强烈感受到孤独的快感。人不知而不愠?何足道哉!人不知而超然其中,不在于愠或是不愠,已是无所谓人知或是不知了,这是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