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高考失利而自杀的消息,每年都会带着血的喟叹走进公众的视野,有人痛心地说,高考季就是考生的自杀季。去年的今天,新浪新闻援引《华西都市报》的一则消息称,为了出人头地、回报父母,20岁的崇州女孩在第一次高考失利后,选择了复读。去年,复读了一年的她,离理科三本线仍有6分差距。在得知这个成绩后,她选择了割腕、喝农药结束自己的生命。她以为这样能让父母轻松点,不想这却成为父母一生中的痛。
高考失利后的复读,被戏谑为“高四”,文化一点的说法是“后高考时代”。这些年,舆论场域喑哑于公办学校的高考复读班,似乎早把“后高考时代”遗忘了,与之相反的是另一种红火,家长、学生则把复读当做是人生涅槃的重要舞台,所有因为复读而荣膺状元的实例,都被学校、家长所津津乐道,进而当做教育学生、子女的经典范本。前几天,有消息称,辽宁考生放弃香港中文大学的巨额奖学金,中途退学选择复读再次摘冠,对此,人们在为之击掌叫好的同时,似乎并没有关注公办学校高考班背后的教育乱象。
其实,早在2007年,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周济在武汉发声,明言自下年,即2008年秋季开始,严禁公办学校招收复读生和插班生,教育部也颁发了相关规定。2002年教育部就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就明文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公办高中不得占用学校正常资源举办复读班,也不得以插班形式办复读班。春夏秋冬轮回了十次,周济的声音宛如还在耳际,教育部的一纸规定还飘着墨香,公办学校的复读班却还是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巨大的惯性中,撒开蹄子狂野地奔跑着。
没有多少人觉得一个教育部长或者教育部管不住复读班的怪诞,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大象奈何不得虱子实例可谓司空见惯。在有广阔的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公办高中的复读班也算是生逢其时,应运而生了。禁而不止,甚至越禁越火,是中国当下广泛存在的社会生态,学校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单元,自然会有社会病症侵入其内。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但凡涉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哪怕事关社会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却总是视而不见,或者人为的忽略,秩序和自由的调和、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砥砺,往往会在利益博弈的过程中,达到世俗的平衡。
正是这种平衡给所禁之事提供了生机勃勃的可能,公办高中的复读班亦然。因为家长、学生有复读的心理需求,学校有对真金白银的觊觎,所以,学校恰到好处地利用了市场元素的力量,与规则展开博弈,甚至和教育部门软叫板,你吆喝你的,我干我的,明里的栈道走不通,自有陈仓可以暗度。
复读班越办越旺,至少顺应了四个方面的诉求,即政府、学校、家长和部分状元意识强烈的考生。也可以说,正是这四驾马车把复读班拉上了快车道。他们各有自己的小九九,一如政府热衷于地产开发、强拆,图谋的是土地财政一样,政府对教育的关注,也许无关乎教育本身,在权力场中,教育所能显影的政绩成色倒是至要。湖北钟祥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在回应围殴监考教师事件时有一句名言,我们所要的教育是“品牌教育、招牌教育......”如果作一番赤裸裸的解读,所谓的品牌教育、招牌教育,无外乎就是形象教育、政绩教育。在一些主政者心理,教育的本质已经被异化、扭曲成了一种招贴,成了提升地方形象的御用工具。如果政府对教育原始的功能不管不顾,一味地把教育当牌打,谁还舍得放下“复读班”这块香喷喷的肥肉呢?
学校对办复读班的痴情不改,多半缘于复读班是一块肥墩墩的肉,高额的收费可以解馋,高升学率可以长脸。利益的驱动和膨胀的名誉心理,往往会催生出五花八门的招数。学校比谁都清楚教育部严禁招收复读生的天条,但风险终归是可以凭借智慧规避的,给复读生的身份进行技术处理,换个名正言顺的马甲,重新给他捣鼓个学籍,这是通行的套路。这种对策戏耍政策的把戏,早已经被学校玩得异乎寻常的娴熟、老道。比这种小打小闹更悍的是,干脆另立门面,进行体外循环。公办学校不能招收复读生,民办总可以了吧。于是乎成立个“培训中心”或者附属的学校。这种太极推手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绕开了礁石、收费可以行情看涨,二则经费的使用更便捷。
当初禁止公办学校招收复读生的规定甫出,就争议不断。正面的声音是,重复教育对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占有,是一种浪费,对下一个年级的学生不公平;接话茬的则说,禁止公办学校招收复读生,是对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剥夺,对意欲复读的学生不公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相左的观点互相撕咬了十几个年头,也没有厘清其中的是是非非,现实的状态是一纸规定成了“龟腚”,复读班办的越来越张扬成了切切实实的事实存在,当事各方当是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就学生而言,复读是为了高中红榜,除极少数学生具有超强的抗压能力外,绝大部分考生在复读期间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和心路历程,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待到揭榜之日,也许是“今年是个好收成”的弹冠相庆,也许是失望之后的割腕跳楼。如果复读后的结果是生命的蝶化,教育还成其为教育么?不如叫“服毒教育”或者杀戮教育算了。
当然,复读不是学生自杀的元凶,但复读班越办越火的原因却高尚不到哪里去,至少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教育。
相关链接:http://news.sina.com.cn/s/2013-06-25/105527491911.shtml


【本博文忝列新浪博客首页“猜你喜欢”栏目(6月2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