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中国凡事都要从娃娃抓起。
“娃娃观”所反映的是战略思维和超前意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抓娃娃就是着眼未来,为未来夯实基础。在“抓娃娃”的现实语境中,重视的内容大多是现实的短板,比如让人窝心的中国足球,总是没有峰回路转的时候,所以才需要从娃娃抓起。少年儿童是家庭、国家的希望,承载着未来的梦想。惟其如此,便有人挖空心思在儿童问题上做文章。
据《成都商报》报道,成都高新区府城大道88号有一家培训机构,人称“儿童商学院”。在“儿童商学院”接受训练的学生,是一群10岁左右的娃娃,他们大多数是亿万富翁的继承人。每周上课三小时,学习驾奴金钱的技术活,学费一年三万元左右,完成整个课程大概需要六万元左右。据“院”方介绍,“儿童商学院”的宗旨是训练孩子的财商,教育正确认识金钱,做财富的创造者,树立投资意识,学会让“钱生钱”的技巧。在开办方眼里,也许是“钱生钱”关乎儿童一生的福祉,而节俭的美德倒不重要,“院”方特别表示,“商学院”“不是教这些孩子节约。”
“儿童商学院”培训目标,看似一个绝好的创意,似乎也能收到奇效。我们不能否定创意产生的社会基础,眼下的世界,是一个全民逐利的社会,财富自然是崇高的向往,当金钱能使鬼推磨成为生活信条时,如何让“钱生钱”似乎就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课题,不仅成年人要懂得其中的机要,儿童也要从小谙熟生财、聚财、守财以及支配财富的攻略,切不可在财路上输在起跑线上。因此,自小就得强化训练,不然,不足以拥有驾奴金钱的财商。就拜金社会的存在形态而言,“儿童商学院”的开办,折射了当今社会的实用性、功利化特质,也暗合了国民中广泛存在的金钱焦虑。
这个社会不再羞于说财富,也不避讳金钱,比之谈钱必修、必堕落的时代,是个不小的进步。在能力全等于财富的观念被广为推崇的环境中,不管是用正当手段,还是巧取豪夺,只要获取财富,就会赢得羡慕和效仿,所以学会理财就成了当下的热门话题。现在,举国说梦想,普罗大众的梦想中,没有多少中兴社稷的鸿鸪之志,富足往往被当做首要选项来考量。当“你不理财,财就不理你”的财富观大行其道后,全社会都在盘活资金、做大做强的利益场上忙忙碌碌,人们在熙熙囔囔、尔虞我诈的竞争中,用财富的多少证明成功与否,谁有钱谁光荣,谁贫穷谁狗熊。
既然财富是成功的标签,亿万富翁们在创造财富、享受财富的快感中,寄希望于子女担起家业的继承、累积之责,无可厚非,但一个乳口黄牙过早地接受金钱的熏陶,多少有些利欲熏心的意味,虽然有叫好者为之涂脂抹粉,但这种反规律的超前教育,终归是拔苗助长的不明智选择。所以公众质疑儿童理财培训机构,究竟是“商学院”还是“伤学院”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不否认娃娃们应该有钱的概念,也应该学会创造,但更应该懂得节约,懂得创造财富的艰辛,不做金钱的奴隶,这才是完全意义上的“财商”。但是,把一个正在长枝发芽、本该属于童话的少年儿童,置于经济学的“铜臭”之中,未免太不厚道或过于残酷。在金钱问题上,他们知道不乱花钱、不占有他人的钱财,不贪小便宜,有人需要帮助时慷慨解囊就是上好的财商了,大可不必用缗线缠住他们的手脚。至于如何让金钱滚雪球,一生三,三再生五的“钱生钱”,那是成人世界的心事,由成人绞尽脑汁好了,不必让稚气未脱的孩儿们为此而忙活。
其实,社会、学校、家长已经把孩儿们折腾得够呛了,我们已经很亏欠少年儿童了。现今的教育剥夺了他们的许多快乐,他们的世界里,许多天性被我们剥离得只剩下盲目的服从了,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培训班,童心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中泯灭,率真被应试教育所阉割,逼子成龙的家长和唯“分”是图的老师,用掠夺式的智力开发,让少年儿童成了成才路上的“殉道者”。当下的情景是,一个新书包还是一些儿童的奢侈品,学生上学还需要自带课桌,许多孩儿不懂感恩、自私、骄横、受不得委屈。所以,对于有零花钱的小学生,他们应该知道的的是如何节俭,不乱花父母的血汗钱;而尚且刚刚闯过温饱关的儿童,“钱生钱”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比“我连饭都没得吃,还要我吃好、吃得有营养”还要滑稽。从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角度考虑,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意志、道德、情感品质方面的人格养成教育。事实也业已证明,驾奴金钱对健康人格的养成,远不如非智力因素凑效。
“儿童商学院”在商言商,似乎事出有因。有需求就有存在,这符合市场规律。但即便有合法的资质,又有富商的捧场,未必就值得褒扬,因为“儿童商学院”的开办,不管是初衷,还是培训内容,都忤逆了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从少年强,则国强的角度,不仅儿童的心理成长伤不起,而且国家也承受不起未来公民的情殇之重,我们这个社会已经有了太多见义忘利的富翁,缺乏的恰恰是懂得礼义廉耻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