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问政何以问出满头大汗

标签:
电视问政满头大汗央视朝闻天下公权监督杂谈 |
电视问政作为一种新的问责形式,近年在湖北武汉、浙江、湖南、广东、河南等地悄然进行,被问责的官员们,面对嘉宾提出的一个个具体的现实问题,有的尴尬,有的面红耳赤,有的语塞,有的支支吾吾,有的头冒虚汗,全没了往日念报告时的从容和滔滔不绝。
官员的特殊身份,总是高频率地出镜,善于与媒体打交道的领导,大都能恰到好处的利用媒体秀政绩、秀亲民、秀廉洁,但真正面临电视问政中的火辣问题,似乎有些力不从心,甚至如坐针毯。过去,也有问政,问,是和风细雨的提问,答,是委以虚实的回答,一问一答都是“标准化”试题的预设,走走过场而已,公权在问题面前所表现的,依然是熟视无睹的冷漠和见怪不怪的漠视。而眼下温州、武汉的电视问政,何以让领导满头大汗?
胆寒到语无伦次,头冒虚汗,关键不在电视问政这种形式,是真刀实枪的短兵相接,把问题置于聚光灯前炙烤,让政绩在阳光下接受审视。电视只是平台而已,它可以展现你的口若悬河,也可以凸显你的忙忙碌碌,既可以在某个专题片中,将“剧本”的台词口语化,也可以在“行风热线”中,与设定的所谓民众一起“做笼子”忽悠公众,一旦不经彩排的剧情中,民生的主角要出场的时候,一些习惯用套话、大话、官话应对问责的官员,就做不到游刃有余了。
温州市市委书记陈德荣辛辣的点评,让城管局长如坐针毯,金融办主任满头大汗;“布衣参事”的火药味,才有武汉某个被问责的区长发出的“防不胜防”、“不想来,不敢来”的叹谓;用鸡鸭肉当羊肉,“五味杂陈”的卤味作坊,让武汉市药监局长不得不鞠躬“谢罪”......所有的防不胜防,是因为真刀实枪的过招暴露在聚光灯下,你不知道所问之政,究竟是刺猬,还是烫手的山芋,你无法用马赛克遮掩难堪的颜面,也不可能通过技术手段,模糊你的尊姓大名。当问政只是问问而已,一问了之时,只要略具圆滑之功,就可敷衍过去,至于追责,只要不闹腾出惊天动的麻烦事,即使追也追不到摘帽子、挪屁股的地步。如此这般,谁还把问政当回事?领导们认认真真做节目,公众却懒得做被愚弄的观众。只有当公权允民众当“刁民”,领导心诚悦服地做人民的“臣民”,电视问政才能问到问题的实处,打到公权不作为的痛处。当电视问政真正成为民众主张利益的有效渠道,不作为、乱作为的公权人物,当然是“不想来,不敢来”,因为来了之后,难免不为作为不力而“汗颜”。
电视问政是对权力的监督,不是表演,官员之所以被问得满头大汗,十之八九是为政有瑕疵,内心虚空才汗如雨注,或者没有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奈何不了“刁民”的穷追猛打。中国的许多官员在台面上的发声,大多是秘书炮制出的大话、官话、原则话,甚至假话,大多没有自己的语言,也缺少个性,因为“我说你听”已成定式,也习惯了主席台上的耳提面命,颐指气使,即便知了些许民情,也缺乏与民心互动的技巧,一旦碰见个口味重的问题,自然也就茫然无措。所以,武汉市委宣传部专门请专家给局级以上干部补课,从语气的徐缓急促到声调的抑扬顿挫,从表情的适时变化到肢体语言的灵活运用,希望这些被一些官员忽略的基本功,能够有助于问答之间的良性互动,让答答到实处,答到公众的心坎,答出真情实感。所以,电视问政不被问出汗水,关键是要秉持执政为民的理念,真抓实干,单纯的巧口永远讨不到民众的心服。
电视问政的目的是政事正做,做到实处,不是问出虚汗,问出尴尬,如果把政事做歪了,或者耍花枪,玩花拳绣腿,一旦被问责了,虚汗是流不完的。
相关链接:1.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2_12/23/20446829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