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需要最完美的结局

标签:
校园 |
佳木斯市女教师张丽莉,因抢救学生失去双腿的事,几个月来感动了国人,其高尚的职业操守和人性的光辉,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的世界里,是一笔无可衡估的精神财富。对她的至善大爱,不但民间赞许有加,相关单位集全国最优医力给予救治,党和政府也及时用高规格的封号予以表彰鼓励。全国妇联授予了“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今年七月一日,她又被接纳为中共预备党员。这些荣誉对张丽莉来说,可谓恰如其分,名至实归,谁都不会、不敢生出些许疑义。
“最美”是时下对在突发事件中,对有大义行为的女性的流行封号。张丽莉的行为和支撑她行为发生的仁爱之心,是当之无愧的“最美”。这种“最美”无疑是这个处在转型期的社会里,引领人们向善从良的灯塔,张丽莉作为榜样的具体人,可以在榜样的光环里,用整个社会的关爱,把自己内化得更加美丽、完美,但榜样的嘉许,显示的是道德层面的价值取向,承载着净化社会的道德乃至政治功能,对榜样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似乎无多大的帮助。
英雄总是轰轰烈烈于一时,其精神价值往往存在于鲜花后的平静里,成为彰显社会主张和教人的素材,在掌声之后,英雄将会归于沉静,甚至孤寂,尤其是身患重疾或者已经是残疾的英雄,往往要面对诸多的生活磨难,所以,英雄流血之后再流泪的事,总是不曾断过踪迹。
遗憾的是,张丽莉今天还仅仅是个无医保、无养老保险、无编制的“三无”临时工,每月仅有一千元的薪水。时至今日,我们从张丽莉口中听到的是,他本人不想拖累丈夫,请丈夫重新选择未来的生活;她入党了,是“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我们看到的是,她不后悔用双腿换得学生生命的高尚情怀和她坦坦荡荡的最美丽、最动人心魄的笑容。她本人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个人要求。也许是因为太善良,善良到认为个人问题是玷污光环的污点,是人格的瑕疵。也许是自小过惯了独自打拼的日子,已习惯了自吞自牙的生活方式,压根儿就没想到需要组织来解决自己的个人问题。值得庆幸的是,舆论还没有作出如下的鼓噪:张丽莉真是“最美”,居然拒绝了“转正”的安排。如若真是这样了,这鼓噪不就成了封张丽莉之口的一条胶带(假如张丽莉有此诉求的话)?
张丽莉不以残疾之身的资本,提出个人诉求,是“最美”的又一种真实外化,如果她提出“转正”成体制内的教师,是她的另一种不容挑剔的真实,对一个敬业、甚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另一条生命存在的英雄,社会不应该苛求她的生活主张。在她无所求的时候,我们的公权部门,该不该为张丽莉未来的生活有所考虑,给她一个正式编制呢?我们有特事特办的行事惯例,七千万、上议院的工程都可以先斩后奏,边施工边跑手续,区区一个编制,一个“联合办公”,不是一泡尿的工夫就搞掂了么?
规格再高的称号,对混迹官场的人,是升官进爵的筹码,在一些阴阳怪气的人眼里,称号和享受称号的人,都是一种倡导的工具,对生活无着落的人,却连个香馍馍都算不上,它毕竟不是填肚皮的家伙。按时下执行的人事工资制度,拥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的正式工,退休后可享受百分之百的在岗工资,可是张丽莉有这等资格么?
一个临时工行走生活之路的艰辛可想而知,没有双腿的张丽莉又该如何行走?我们不能只给她光环,给她一具轮椅就了事。给她一个编制,为她铺好轮椅下的路,让她在未来的路上,走的舒坦、实在、走的更远一些,这比起那些口惠来,是另一种意义的嘉奖,也来得实惠,而且比那些动辄奖励几十万、上百万的壮举,简直就是一碟小菜,再说,这也是她失去双腿后,应该享受的“最美”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