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局参与风能光能企业的审批是公权出轨
(2012-06-25 01:50:09)
标签:
气象局风能光能公权出轨 |
据新浪网,六月十四日,黑龙江省人大审议通过《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和保护条例》。《条例》明确规定,气候资源为国家所有,对气候资源的探测将实行探测许可制度。直白地说,就是《条例》实施后,凡在黑龙江省新建风能、太阳能发电企业,都得过气象局这道门槛。
这下就热闹了起来,在业界看来,这是政府为原来是清水衙门的气象部门,为争夺新能源审批所做的一种铺垫,是当地气象局想分得一份新能源的蛋糕,《条例》出台的意图,是“来者不善”。面对质疑,中国气象局相关人士回应称,对“两能”开发进行审核,主要是基于国家安全考虑,一是风电企业可能涉及军事安全,二是很多企业的设备来自国外,设备的某些设置,可能会获取相关的气象数据。云云。
公众所持有的一般性常识是,发改委是公权神龛上最大的爷,项目能否立项,能不能修成正果,最后得由爷说了算。在比裹脚布还要长的审核链上,关隘通幽,险象环生,跑项目的人,你得一步一个脚印,艰难地向前跋涉,哪怕双脚跋涉得起了血泡,也不得有丝毫的闪失。审核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公权舞蹈的道场,都是政府相关职能体现服务宗旨的平台。其实,公众似乎从来没有颠覆审批的必须,审批是法规、制度的使然,是有序社会和享受法制生活的必然,使他们的共识,人们所诟病的是审批环节的繁琐、冗长,其中某个环节是否有存在的意义,以及繁衍其中的种种猫腻。
尽管公权部门言之凿凿搬出了诸多吓死人的理由,又是“国家的军事安全”,又是资源“国有”之需,可是业界总是不买账、不给脸。他们觉得,气象部门参与风能太阳能新建企业的审批,是权力寻租,看重的是唐僧身上的肉块。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期望审批成本、运行成本低廉,是企业的一般性诉求,政府应该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保护伞、助推器。气象部门对企业的新建、发展,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撑,也就罢了,非要挤上审批的红地毯,图的仅仅是露露脸么?与兄弟部门抢话语权,以期抬高声望,发酵权威,哪怕不是寻求参与审核的初衷,起码也是隐含在潜意识里的一种渴望。至于发声过程中,会不会舀一杯羹,舀多少,就是另一档子的事了。假如日后有文件圈定,可以有程序性收费,收费就成了天条认可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种程序并非必要性条件,虽是“规则”,看似名正言顺,实则是公权在程序的庇护下,堂而皇之地出轨。这一如玩情人的红男绿女,滥情了,却非要以红(蓝)颜知己的名义颠覆人伦。所以,许多被政府服务的企业,既怕乱收费,更怕制度性收费;社会既怕舆论不公正,更怕程序设计不公正。
气象部门的解释太过于差强人意,即便风能、光能企业来自国外的设备里,某些设置可能会泄露气象数据,气象局未必就又能奈消除这种隐患,如果有,不如关口前移,从源头做起,给企业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技术咨询,和企业一起考察进口设备,何必硬是要谋得一把太师椅,端坐其上,对企业指手画脚,让企业徒生烦恼呢?
社会永远都离不开公权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企业行为从来都离不开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公权的使用是否合理、科学,一靠法制的轨道,二靠政府的诚信仪轨,真是情系于民了,公权哪有出轨的理?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