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吊脚楼
吊脚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962
  • 关注人气:1,56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情向左,亲近向右

(2012-05-22 13:33:06)
标签:

杂谈

亲情向左,亲近向右亲情向左,亲近向右


(图文无关)

海原是独子,父母都是大学教师。

他十八岁离开父母,本科、硕士、博士一趟趟赶,顺风顺水地做了美国一所医院的牙医。俗话说,金牙科,银外科,婆婆妈妈是内科,又脏又累是儿科。这说的是国内的医院,美国的医院是不是也这样分高下,父母不知道,即便有些差池,牙医应该也是不错的行当。父母很自豪,在自己设计的路上,儿子走的顺顺当当,不仅学有所成,还拿了绿卡,娶了个洋婆娘,生了双龙凤胎,生活过的要风来风,要雨得雨。

退休的父母请了个阿姨照料他们,“主仆”形同父女、母女。老人不缺钱花,虽然上了年岁,日子过得蛮有情趣。烛光里,一部老式唱机转来转去,转不完老俩口一生的缠绵,旋律如风,在时空的隧道里,演绎一对佳偶一生的风花雪月,哪天脚力充沛了,相携相扶行北走南,寄情山水......有人问起儿子,父母灿然一笑:“还好,还好”。不张扬,不显摆。

一日,父亲走了,儿子回来奔丧,临走前,儿子一二三四地嘱咐阿姨照料好母亲。母亲很淡定:“放心走,好好工作,有时间的话,多来电话。”

儿子泪眼朦胧,带着记挂漂洋过海了。

儿子、孙子、孙女隔三差四来电话,问身体,道平安,母亲接电话总是平和、淡然的语气,似乎走出了哀伤和黯然。一日,母亲告诉儿子,自己在一所高校做一门专业课“导论”讲授,儿子力主退讲,要母亲颐养天年。母亲没有接受儿子的善意。“我讲授了二十年‘导论’,它像我的伴、我的儿子,我丢不下了。”

一年后,儿子回国讲学,回来看母亲。母亲的门没关,儿子蹑手蹑脚进去,见母亲在写着什么,阿姨坐在她身边叠衣服:“阿姨,海原该回来了吧?”“儿子大啰,不像女孩陪妈妈长长短短拉家常。”

海原心头一紧,心口掠过一丝凄然。想起父亲走的时候,自己坐在母亲对面,劝妈妈跟自己到美国去,母亲不应允。阿姨依在母亲身边,双手把母亲的手捧在手心,母亲的头靠在阿姨的肩头:“海原,妈不去了,有阿姨陪我,你不要过于操心了。”

海原想,自己该是尽了孝道,每周一次的越洋电话,美钞、高档商品......可电话里流淌的是什么呢??给母亲注意事项,例行公事地报自己的平安,总用“我知道,我们知道”封杀母亲的叮咛和提醒。母亲灵魂的渴望和呼唤,在自己理解的所谓孝道的气场里哑然失声。

儿子翻出儿时的相册和发黄的成绩单,看着开裆裤里的小鸡鸡,和母亲一起畅笑,看总也不能及格的“思想品德”,和母亲一起摇头。儿子讲初恋被母亲发现时的羞涩和恐慌,讲十四岁尿床的窘迫和尴尬......生活的过往复原了久远的亲近。

其实,生活中有数不胜数的“海原”,他们对不肖子孙们嗤之以鼻时,自己却在以“孝”抵“顺”,用生物意义上的亲情,忽略道德层面的亲近。没有“顺”的“孝”,只是彰显自己高尚人格的广告词,是荒原古道的客栈招引食客的酒幌;没有亲近的亲情,只是一脉相承、无所寄托的虚无概念,亲情俯下身子贴近亲近的火炉了,才会辐射出人性的温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后一篇:猪宝贝语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