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读者>杂志文章,思考当前的教育

(2010-09-20 06:04:11)
标签:

读者

文章

标准答案

教育

分类: 6社会关注

读《读者》杂志文章,思考当前的教育

  http://s13/middle/487ad885x90a414aabf4c&690

                              图片来自网络

  在最新的《读者》杂志中我读了两篇文章,很感兴趣、很受教育。一篇是《诲人不倦》,另一篇是《被“标准答案”统治的世界》。

  第一篇《诲人不倦》的内容是:教授和甲乙丙三个学生聊天。

  甲说:“有个新兵学跳伞,教官让他们数到十再拉开伞,结果这个新兵摔死了。一查,原来他口吃。”

  教授点点头,说;“规则只有照顾到个体才是完美的。”

  乙说:“有个人给女友写了700封信,但他的女友却和邮差结婚了。”

  教授一声长叹,说:“我们的努力常常成就别人的事业。”

  丙说:“有个人告诉医生说,自己的太太患了阑尾炎。医生不信,因为他太太刚割了阑尾。这个人说,他又结婚了!”

  教授更加严肃了,告戒学生:“是啊,我们要学会动态思维。”

  我读后想,这位教授的话虽然不多,但都是画龙点睛的说法,听了让人顿开茅塞。由于我们平时没能全面地、用动态思维的眼光去看问题,所以常会出错。这位教授的教诲可以让我们打开思维的闸门,放飞思维的翅膀,使受教育者的头脑变得灵动聪明起来,真不愧是一位诲人不倦的好教授。

  但在《被“标准答案”统治的世界》一文中,我却看到了与那位教授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教育方式:“说‘标准答案’摧毁了中国教育,未免言过其实。不过,在很多时候你又不得不承认,‘标准答案’是个不折不扣的祸患。在那里,不仅有对知识的乔装打扮、故作威严,更有对人性的无形摧残、对光阴的无穷浪费。死记硬背的学问,本来就是记忆之学对思维之学的侵袭,更别说那些要求别人写读后感的主观题竟然也有‘标准答案’。可怕的是,不容置疑的‘标准答案’一旦被确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机制立即被激活。所以当被问及‘雪融化了之后是什么’时,一个孩子答‘春天’,结果被老师判定错,因为‘标准答案’是‘水’。 但另一些‘标准答案’只能当笑话听了。比如:‘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个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乡,于是吟了一首诗。这首诗是什么?’一个学生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结果同样被判卷老师打了个叉,因为‘标准答案’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看来,就是这个“标准答案”把孩子们的活跃思维扼杀在萌芽之中了,因为“标准答案”只允许学生回答老师设定的那个唯一的回答,不允许有第二个答案,更不允许有第三个答案。这种只要求孩子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把孩子们的动态思维统一禁锢在僵化的牢笼里,不许超越,无法自拔,这是多么可怕的情景啊?试问这样的教育方式还能培养出有动态思维的孩子吗?

  我记得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介绍说:德国教授上课是不用课本和讲义的,讲完课后就开一些参考书目录。中国留学生不太习惯,希望教授上课时有个书面的东西。德国教授认为,科学知识是不断更新,日新月异的,如果费力气把它写出来了,可那些知识已是陈旧落后的了,他不能把落后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他必须把全部精力用在研究新知识和新课题上。听了之后,让人赞叹不已;但是我国有一些教授却热衷于编著作写论文,甚至为了沽名钓誉去抄袭他人的论文,可是很少考虑到他教给学生的知识是否过时、是否适用?目前我国每年培养出那么多的大学生,真正成才的比例有多少呢?我国的教育哪些方面应该改进呢?真是有许多值得考虑的问题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幽默一组
后一篇:祝贺中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