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夙
刘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16,070
  • 关注人气:8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德·姜和他的巴比伦塔

(2007-04-21 21:54:09)
分类: 人文·书评·音乐·原创
  《日本沉没》和《你一生的故事》,是我同时从友人处借得的国外著名科幻。这两本书翻译得都不错,但是给我的感觉却大相径庭。《日本沉没》我一共读了三遍,每次都是几乎一口气读完。对《你一生的故事》我却一直提不起阅读的兴趣,直到今天,才算是看完,可以写一篇读后感了。
  《你一生的故事》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作者特德·姜,英文名Ted Chiang,是一位华裔美国人。他的名字最早被大陆译做特德·奇昂,后来在知道他是华裔后,又译做特德·蒋,然而都不对。我友李广益经过多方求证,最后才确认他的中文名字应是“姜峰楠”,因此,Chiang应译为“姜”而不是“蒋”。
  这本书收了特德·姜“迄今为止的全部八篇小说”(这说的是2004年的情况,以后他应该又有新作吧),姚海军评价他“作品虽少,却几乎篇篇称得上精品”。然而,在看过全书之后,我并不这么认为。
  在这八篇小说中,我比较喜欢《巴比伦塔》,因为这篇小说的想象最壮阔,全篇采用的又是经典的顺序叙事法,读起来比较省力。按照传统的观念,它几乎不能被称之为科幻,因为里面描述的完全是一个想像的世界,虽然这世界很明显是故意以现实世界为底本,而且小说里面完全没有用到什么难于理解的科学知识。但它和《哈利·波特》之类奇幻又有明显区别,因为全篇都贯彻了一种怀疑、探索的科学精神(作者自己在后记里也承认了),这是在《哈利·波特》中绝对找不到的。所以,以现在的范式来看,它还是以被归于科幻为妥。
  而对其他几篇小说,我的感觉就平平了。毫无疑问,特德·姜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的小说中是处皆是《圣经》的语言和典故,《巴比伦塔》和《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干脆就是他在读《圣经》后产生了灵感才创作出来的。对后一篇,我的印象除了满目的“天使”“地狱”“上帝”“圣地”之类,几乎没有其他东西。而偏偏这一篇又是一个需要颇费心思去理解的哲理小说,在已经被宗教的语词搞得不耐烦后,我实在没兴趣循着作者的创作动机,去探讨他想探讨的那个哲理了。
  更要命的是,在《除以零》《你一生的故事》和《七十二个字母》等几篇中,作者采用了“硬科幻”式的写作手法,结合进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和逻辑思辩,结果却只是为了显示人类想像力的绚烂。《你一生的故事》大概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作品,因为在此之前,很少有人写过语言学方面的科幻,而特德·姜的这篇小说不仅填补了这个空白,而且一上来就在想象力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我以前还对科幻创作感兴趣的时候,也写过一篇名为《泛音之战》的语言学方面的科幻。当时我构想的外星人说的还是和地球人差不多的语言;因为他们的语音体系中截然不同的两个音,在地球人听来没有分别,结果引发了误解,最后导致了战争。现在看来,这篇小说只不过是把人类的不同种族之间的冲突稍微包装了一下,改到宇宙背景去上演罢了,其中的外星人根本就还是地球人的翻版,连某些“劣根性”都一模一样。
  这样的想象力当然是无法和特德·姜相比的。在《你一生的故事中》,特德·姜也提到了音位混淆的问题,却只是一笔带过,这样,我的那篇小说的“卖点”,不过是人家思考过程中的一点副产品,在人家的小说中更不过就是一处不显眼的装饰罢了。特德·姜笔下的外星人的文字根本就不再是二维的,而且连物理学上的变分原理都牵涉到了;与此同时,这些名为“七肢桶”的外星人的思维方式也不再是地球人可以理解的,而且它们就像阿瑟·克拉克《与拉玛相会》中的外星人一样,莫名其妙地到来,又莫名其妙地离去。但是,在欣赏了这种雄奇的想象和令人迷惘的神秘感之后,我却觉得一无所获。
  因为我的心态已经变了。在本科时,我还是一个厌恶俗世、渴望从科幻的疏离感中获得超越平常的乐趣的人,而现在,我随时准备做一个投入精力改变社会的公共知识分子。当我的心灵需要宁静的时候,我会去做植物学的考察和研究,而不是读小说;一旦我决定要读小说,就总是想看那些蕴含着对社会的深刻揭露和批判的现实作义作品。正是这种心态的转变使我失去了阅读科幻作品的兴趣。即便是那些寓意批判现实的科幻,因为总不可避免要借助一层虚幻的外壳,在阅读时所得的淋漓的快感,又怎么会比得上直接以现实为背景的小说呢?除非是像《日本沉没》,可以很巧妙地借助一个想象的场景,专门对某一种现实中的心态做比现实小说更彻底、更入木三分的昭示,但像这样的科幻又能有几部呢?
  因为曾经经历的缘故,我十分理解国内外科幻界何此如此盛赞特德·姜的小说。但是,完全站在圈子外面来看,特德·姜的小说也正如他笔下的巴比伦塔,远远看来,只是“一根像亚麻线一样的细象,摇曳在闪着微光的热腾腾的空气中”罢了。科幻界的人以自己的标准评价出的精品,在科幻界以外就没有多少影响力,这正是科幻以及其他的类型小说不可避免的局限。当时我借这本书的目的之一,也是想多少重拾一点当年读科幻的感觉,跟上现在科幻的潮流,结果证明是失败了。借我书的朋友曾经认为我将来一定会回归科幻界的,也许吧,但那需要我心态的再次转变,而我估计这转变再快也得十年以后,甚至也许我这辈子都不会发生了。
  连这篇读后感,都是我不想写的命题作文。当然没有人逼我,只是我觉得借了别人那么长时间的书,如果连一篇读后感都不写,就实在太不像话了。
 
2007.04.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