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广东佛山长期“重制造,轻流通”,佛山各级政府迷恋“制造”到痴迷的地步,漠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业对制造业的基本约束作用,更不理解商贸业对实现财富价值和繁荣城市经济的基本功能,进而,相对于佛山经济总体水平而言,商贸流通业十分落后。目前,这种忽视流通业的后果正在迅速显现,主要是人气不旺,购物力流失,财富效应不明显,制造业的后劲不足等。本文由《南方日报》记者李晓莉采写,发表于该报2011年9月27日,原标题为:产城混搭发展步入阵痛期。
广东佛山祖庙每天都吸引了众多的外地游客,但祖庙路的商业氛围却难以吸引这些外地游客。“往日,‘佛山制造’在世界上享负盛名,但在这里我们看不到有名的商业街。”每天从祖庙路进出的旅游大巴络绎不绝,但游客们的旅程多为“一日游”,“适合逛街的地方很少”成为他们来去匆匆的原因。
佛山工业重镇的印记在人们脑海中无法抹去,纵然近几年佛山的城市面貌有了大的变化,但限于历史欠账,与其他新兴城市相比,佛山城市化的进程仍稍感缓慢。商业发展落后于人,备受牵制。在工业化时代,政府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等资源投放于产业发展,城市形态及城市品质或多或少被忽视。如今,在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产业与城市的“混搭”发展造就城不像城的高度混杂现状。而佛山的商业形态也受此影响,集聚及品牌效应不强,欠缺人流汇聚能力,以至于游客往往不会选择在佛山过夜消费。在“产城”融合的语境下,消费外流、人才外流、公共配套不足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商业中心档次不够难以吸引人流过夜
作为本地著名商圈,祖庙商圈纵然盘踞着兴华商场、百花广场等百货老牌子,但祖庙路的商业氛围明显“给力”不足,满大街熟眼的平民服饰牌子也难以吸引高端消费群的驻足。相对于地铁广佛线另一端的广州,人们更加愿意回到广州过夜,起码那里有着高中低档层次分明且旺丁旺财的多个商业中心,还有丰富多彩的夜生活。
消费链长度有限导致游客“不过夜”,游客“不过夜”则牵制着此地的人流、商流、财流,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使本地商家甚为头痛。本地的多个商业广场,除了东方广场每天人流鼎沸外,其余商业中心均摆脱不了“水静河飞”的困局。
佛山是珠三角世界工厂的腹地,在过去几十年的历程中,佛山人逢山开山,遇水搭桥,各村镇都成功开辟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业道路,其中不少专业镇更是在珠三角星罗棋布的工业版图中脱颖而出,成为“明星”工业镇。但是,“重制造,轻流通”却成为无可避免的缺陷。
与佛山发达的制造业相比,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裂痕在此问题上甚为刺眼。
“佛山有着中国最大的家电产业集群,但整个家电流通业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佛山是广东第三大城市,除了佛山童装、澜石不锈钢等少数几个区域品牌,却几乎没有一个在全国有影响力或比较知名的零售企业。”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粤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先庆曾多次如此评价佛山。北京有王府井,上海有南京路,广州有上下九、北京路,佛山的零售商业现状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缺乏高端商业、商业品牌集聚能力不强等,成为制约佛山商业发展及“产城融合”的“绊脚石”。被制约的零售商业如何做大做强、如何修复“短板”使产业与城市共荣共生等成为平衡城市发展的新课题。
如今,不少措施正在加快修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裂痕,但伴随而来的“阵痛”也同时在发生。
公共服务缺失致城市吸引力不足
对比祖庙商圈几个商场的冷清场面,集饮食、娱乐、购物于一体的东方广场则已成为禅城区人流最为密集的商业旺地,但落后的道路规划和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使此地成为城中堵患最为严重的地方。每天数以十万计的人流从东方广场门前的锦华路络绎而来络绎而去,无论是挤在公交站正在候车的市民,还是坐在驾驶室等待前方车流挪动的司机大佬,在面对这条挤满公交车、私家车、摩托车、自行车并且寸步难行的道路,均只能表现出一副无奈表情。
此外,停车位严重不足不仅使外来车辆找不到停车位,更让居住于此地的业主无家可归。“每次回到家门口我们都必须在外围兜圈,半个小时进不了家门是常有的事。”不少业主曾向相关部门投诉,但事情仍未得到妥善解决。
在禅城区人流不旺或交通不畅等商业环境下,选择到交通环境相对较好的南海广场、保利水城购物,成为不少佛山市民的消费方向。随着广佛地铁的开通,广州发达的第三产业尤其是以大型商场为代表的商业更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佛山人到广州购物,消费外流现象更趋严重。
生活性服务业的缺失也掣肘人才发展战略,公共配套设施的不足难以吸引人才落地。专业人才在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城市之时,往往会从这个城市现时及未来的发展前景、有没有适合自己的进阶空间及生活成本、教育医疗保障等综合因素进行充分考量。
事实上,不少在大城市工作的高端人才在面临是否把阵地迁移到佛山的抉择时,对此地的交通、城市环境等仍然心存顾虑。对于部分专业人才来说,尽管禅城城市化味道最浓,“但想找到休闲放松逛逛街的地方还是难”则意味着生活消费找不到落脚点,高端商业的缺失、商业配套的不完善削弱了城市对于人才的吸引力。
城市形象与品质互相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共生,提升城市形象和内涵是化解阵痛的最佳“良药”。
工业顽疾与居民生活摩擦不断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工业化时代存留的割裂带越来越多,市民不得不忍受由此带来的诸多不便。
港口路以北的区域本是禅城高新区城南园,近年来不少工厂已迁移出去,多个高档楼盘取而代之拔地而起,此地逐渐被开发成为高档住宅区。但住宅区与原有产业、原有城市设施间的摩擦不断衍生。
每个雨季来临时,港口路成为逢雨必浸的水浸黑点,严重时水深可及膝,过往司机及行人无不愠怒。港口路建筑工程施工及周边新建楼盘,建筑垃圾以及树叶堵塞进水口,部分甚至被直接排入下水管道,导致下水道堵塞严重。
港口路片区在雨中沦陷的尴尬在于,数万人集聚区的排涝问题仅靠工业时代直径500mm的排水管径解决,如今高楼林立的港口路住宅区在形象上已摆脱了昔日工业区的破陋影子,但排水标准仍未有丝毫改变。
此外,由于工业区与居住区“混搭”共存,过往货车络绎不绝导致港口路某段马路久修不成,过往车辆不得不抢道前进。每逢水浸,此地的满地黄水、交通不畅的景象与高档楼盘的形象极为不搭。
魁奇路也遭遇同样困境。在工业化时代,众多不锈钢企业与专业市场在魁奇路沿线生根发芽,而在城市化单兵独进的过程中,丽日玫瑰、世博嘉园等房地产项目也相继驻地于魁奇路沿线。此间,居民对舒适居住环境、通畅便利交通等需求与货车运输的工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少市民投诉货车吨位大、起动慢,大型货车在魁奇路上跑,不仅堵塞道路,还给居民出行安全带来不良影响。而从货车上撒漏的沙石也为魁奇路带来水浸顽疾。
城市产业布局混乱之下,造就城不像城、路不是路的高度混杂现状,而在找到解决良方之前,工业顽疾将长期与居民共生共存。
■点评
从往外走到留住人
在广州逛街,人们几乎能随处找到合适的购物地点,而其商业的品牌效应也已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广州荔湾区上下九的西关风情每天吸引百万人流;越秀区重点建设的北京路步行街目前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知名度,不少前来参加亚运会的运动员皆慕名前来北京路购物;天河区则把打造金融服务和现代商业作为区域的标志,其商业中心辐射华南地区甚至全国。
除此之外,广州的流通商业市场层次异常丰富,布匹市场、服装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比较多,以街铺形式存在的商业面积广泛存在于各区域中,中高端的百货商场也集聚出现。
纵然近两年来,友谊、王府井等百货商业巨头纷纷落户禅城,但与商业中心遍地开花的广州相比,禅城区的批发零售商业则逊色不少。
“大型企业、大项目选择是否落户某个城市,早已经不是拍拍脑袋、公关吃饭就可以的了。”禅城一位招商项目负责人说。由此可见,发展商对一座城市的考量已提升至综合素质的层面,提升城市品质和品牌营销策略才是攻破城市化困境的不二选择。
在商贸流通业专家王先庆眼里,禅城区目前商业区形态比较单一,商圈商业格局有待丰富。而打造新品牌则是加快产城共荣的出路。他建议地方政府可制定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战略,做好商业规划,集中力量培育,那么新品牌的诞生则为时不远。人流的去向最终也将因新品牌的成功培育而回溯归巢。
而居民区长期以来的诸多工业顽疾,无不考验着政府的施政智慧,只有真正做到工业区与住宅区共荣共生,居民安居乐业,产城共荣才算真正落到实处。
来源:http://www.people.com.cn/h/2011/0927/c25408-2620110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