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基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高低也是体现国家技术创新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研究和加快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已成为当前国家促进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对策之一。
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和其它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一样,是指以可供转化的开发研究成果为起点,经过产品化阶段,实现商业化、产业化直至获得预期收益为止的一个内在过程。这一过程中开发——中试——批产与营销的衔接及其转换的约束条件,就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机制。研究这一过程及其转换机制,对于发现整个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障碍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说明:今天上网查资料,无意中看到自己2001年发表在《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2期)的文章,特转发于此,供交流参考。当时是与省教育厅王斌伟合写。)
一、转化过程的起点:开发研究及“可供转化”的五项特性
作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的起点,就是各高校通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后形成了具有可供转化的开发研究成果。它是转化机制存在的基础。
科学研究工作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多种分类,一般最常用的科学研究分类,是按过程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其主要差异参见表1。作为科研成果商业化、产业化过程的起点,是开发研究成果,包括产品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三个方面(参见表2),其体现形式为专利设计、图纸、论证报告、技术专有、试产品、管理方案、营销策划等。
表1: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对比说明
|
类别
|
基础研究
|
应用研究
|
开发研究
|
|
概念、定义、
|
没有特定商业目的,以创新、探索知识为目标的研究,称为基础研究。
|
运用基础研究成果和有关知识为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的技术基础所进行的研究。
|
利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和现有知识为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以生产产品或完成工程任务而进行的技术研究活动。
|
|
管理原则、方法
|
没有实际要求;
没有时间限制;
不急于评价;
关键是带头人水平
多数情况下费用没固定要求;
一般没有保密性。
|
有目标、计划;
有有一定时间限制;
适当时候作出评价;
选题和组织工作起重要作用;
费用较多控制较松;
有一定的保密性。
|
有具体明确目标,计划性强;
有严格时间控制;
完成立即评价;
须各方面直辖市配合,更须注重组织和修订本的作用;
费用投入一般较大,控制较严;
有很强保密性。
|
|
成果形式
|
学术论文、学术专著。
|
学术论文、专利、原理模型。
|
专利设计、图纸、论证报告、技术专有、试产品等。
|
注:参见《科技发展与现代管理》,湖南科技出版社,1985年版。
表2:按功能划分的科研成果
|
类别
|
产品技术
|
生产技术
|
管理技术
|
|
概念、定义、性质
|
指技术被用来改变一项产品(或服务)特性。
|
指技术被用于产品的创造过程。
|
指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计划和控制的工具和方法。
|
|
主要内容
|
全新产品的发明
|
一项新工艺
|
组织结构调整方案
|
|
局部产品设计上改进
|
新的测试手段
|
新财务风险控制技术
|
|
|
新世界加工设备和手段
|
新的销售技术
|
|
|
|
新的生产组织方式
|
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起点,其关键问题在于各高校提供的科技成果是否可供转化。所谓可供转化,即开发研究成果必须具有可以商业化、产业化的可行性。开发研究成果之所以成为科研成果转化过程的起点,在某种意义上说,就在于它比应用研究成果和基础研究成果具有更高的转化的可行性[1]。
科研成果的可转化性是其能否完成商业化、产业化的前提,是转化成功的关键,是整个转化机制的基础。
据专家们研究,可供转化具体表现在一项开发研究成果经过一定的技术检验和经济检验,被证明其有五项特性[2]:即原理上的合理性、实验上的可靠性、造价预算上的经济检验、操作上的可行性、社会上的相容性。而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于相当多的科技成果不完全具备这些特性。
1、原理上的合理性。即开发研究项目在构想之初必须根据科学的基本原理。因原理谬误而导致成果无法转化的例子很多,如近年来曾出现的“点水为油”的研究成果无法转化,就是不符合原理。不过,这种情形高校很少。
2、实验上的可靠性。任何一项科研开发,必会经历一个实验室阶段,在这一阶段形成关于科技研究项目的技术文件、样机、样品等有待进一步“物化”的开发成果。而可供转化的科研成果在这一阶段必须达到可靠性的特征。实验上的可靠性包括:实验假设条件的可靠性;实验方案和过程的可靠性;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这一点可以说正是高校科研的薄弱环节。
高校的有些科研成果之所以难以转化成功,实际上一开始在实验上就不可靠。如某高校转让一项新产品生产技术,在未完成实验的情况下,就与企业达成转让协议。而该企业也未经科技论证,就开始建厂。最后,由于产品开发的不稳定、不可靠,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3、操作上的可行性。可供转化的科研成果必须具备操作上的可行性,即能够在复杂的现实条件下进行实际操作。操作上的可行性与实验上的可靠性区别在于前者更强调科研成果转化过程在进入产品化阶段及商品化和产业化阶段时,该项技术应更能适应规模生产要求,使该技术产业在地址选择、产业区确定、产业带形成及研究、生产、销售等环节上都具有确定的实现可能。同前一特性相似,这一点也是高校科技成果中的薄弱环节。
4、造价预算上的经济性。这一点,有些科研人员考虑到不够,而且,由于我国高校的科技工作者大多缺少市场意识,其选题和项目规则也大多不是来自市场,因此,往往在其经济性方面考虑不够,尤其是在成本收益分析和市场前景方面考虑不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