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大经济圈路网铁三角王先庆珠三角财经 |
分类: 珠三角研究 |
6月1日,珠海、中山、江门3个市的分管副市长聚集中山,再次就珠中江区域一体化问题进行讨论。值得一提的是,讨论的焦点似乎一开始就集中在区域交通合作问题上。按照中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谢中凡的说法,当前实现一体化合作的“当务之急就是实现交通无缝对接”。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发展珠中江、深莞惠、广佛肇三大经济圈,目前上述三大“圈”已分别组织了城市联席会议。而打通现存的各条“断头路”(不同地区,不同等级之间道路不能接通,叫断头路),建成“一小时城市圈”,则成为当前各城市圈最为紧迫的任务。
中山与江门新会交界线上的磨刀门水道上有5个渡口,与珠海相接的2个渡口,与顺德相接的3个渡口,没有桥而靠摆渡过河,实际上也是“断头路”。
在以往经济形势不错的时候,王先生并不介意从沙溪到虎门之间物流成本。然而,自今年以来情况不同了,对比虎门的那些竞争同行,60元/立方米的物流成本显然成为严重的劣势,影响到公司的可持续经营。
而让王先生觉得不能理解的是,从中山发货到才几十公里远的珠海,物流价格竟然和距离远3倍的广州从化一样,都是60元/立方米,“这真是珠三角一大怪事!”王先生说。
说到城市“断头路”,中山市可谓最典型。据中山市交通局公布的《中山市路网衔接中需要打通的“断头路”项目表》,14条“断头路”大部分早已纳入近期建设或规划范围,这些“断头路”衔接珠三角各大城市。其中,衔接深圳的中江高速延长线已备受瞩目。
“目前高速公路线网建设得非常不错,但珠三角各城市低级道路相对路况较差,政府不太重视对此类路网的建设,但其实这些道路的利用率很高。”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姚华松博士表示,珠三角打通“肠阻塞”,实现大交通的提法已有多年,然而断头路依然阻断各城市的联系。
珠三角外向型经济导致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市场,“诸侯经济”特点明显,在城市产业分工不明确、产业粗放式集群的时代,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同构化竞争过于强化,没有形成强烈的合作需求。
产业同构化之困
与民间的婚嫁观念极其类似,珠三角区域交通合作也显现出一种“穷家总愿攀富家,富家总怕穷家攀”的特点。
东莞与惠州之间的东平大道跨江大桥是典型的“断头桥”,为此双方协商不下3次,直到5月上旬的一次协商,依然没达成一致意见。按照惠州方案,跨江大桥应建在圆洲,而东莞方面则认为此方案多了6公里车程;按照东莞方案,该桥要作为省道S355延长线,惠州方面则表示该方案5年内难显优势。
事实上,珠三角“断头路”的对接,是利益的博弈。在这些对接的谈判中,往往经济强市、大市占有主动权,惠州之于东莞、东莞之于深圳,往往经济发达者占据话语权。如何协调不同的利益取向,实现统筹下的双赢,是解决“断头路”的关键。
与深莞惠一江之隔的珠中江,及珠江上游的广、佛、肇也一样,在公路对接上面临着十分微妙的利益格局。而这还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向珠三角各市“布置”下有关城市交通合作的“家庭作业”之后,各个城市之间表现出来的态度。
“以前的珠三角各城市间的合作状况更不让人乐观,由于地方行政权力较大,各自为政,经济不合作,市场不合作,物流不合作。”广东商学院流通研究所所长王先庆教授分析认为,珠三角到现在还没有形成成熟完整的“大物流”,实际上就是城市间交通不合作的表现。公路与铁路、空港没形成合作,城市间的公路网没有形成合作。
“由于体制原因,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各自为政’,各城市资源要素不能顺畅流通,各城市没有形成产业链条,最终造成重复建设与产业同构化。” 王先庆认为,“各自为政”的行政体制长期超越于市场机制之上,不可避免地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负面效应。
中山大学经济学教授王珺等专家对珠三角九大城市的产业同构度的分析结果显示,2007年珠三角三大经济圈的产业同构系数,“深莞惠”平均值达到了0.88,“珠中江”平均值为0.72,“广佛肇”平均值为0.49。(数字越高,说明产业的同质化越严重)
如果说广州将成为珠三角面向内陆的物流节点,那么深圳和珠海将分别成为衔接港、澳,进而通向国际的物流节点。
区域合作“A”型布局
从地图上看,“深莞惠”和“珠中江”加上最顶端的“广佛肇”,整体上组成了一个“A”字形格局。
“中山缺港口、机场、土地,而这些资源珠海、江门有;珠海缺产业的腹地,中山、江门有;江门需要产业的辐射和研发的资源,珠海、中山有。”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必良在6月1日召开的珠中江经济合作高峰论坛上表示,随着各种生产要素更合理更高效的流动,三地的合作之路将能走更远。
在这次会上,罗必良提出了“产业纵向分工”的概念,即“珠海接单,中山研发,江门制造”。比如说,中山的灯饰制造业可以适当向江门转移,即把灯饰制造环节转到江门,而核心技术的研发、会展等业务则留在中山,再利用珠海的市场开拓能力,争取更多的订单。
而针对“深莞惠”,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提出“产业组合论”。他认为,深圳的金融业一枝独秀,东莞面临产业转型,六七万家制造业企业,都有升级转型的需要。而深圳的金融业包括创投、风投、私募基金等,他们要找机会投资于优质企业和项目,于是投资给东莞这样的企业,而东莞的企业正好又借助于深圳的金融机构实现升级转型。
“惠州则是一个缓冲地带,东莞的产业中升级转型不了的企业就可以到惠州去,惠州有大量土地。而且惠州是一个重化工产业的中心,它的能源产业和重化工业的基地能很好地支持深圳和东莞的发展。因此,深莞惠就是在经济一体化下的绝妙组合。”
尽管相对于“深莞惠”和“珠中江”,“广佛肇”的产业合作模式还未进行深入讨论,目前并不明确,但这并不妨碍“A”字型经济“铁三角”的结构。可以肯定的是,三大经济圈组成的“铁三角”,首先要仰仗区域交通合作。
而就在5月和6月,“深莞惠”和“珠中江”已先后亮出了城市交通合作的有关项目和方案,势必会引起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新一轮洗牌。
参考文献:
互不合作:制约珠三角发展的最大障碍 http://kesum.blog.163.com/blog/static/96288082009119373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