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们眼中的《冈仁波齐》,为什么是酸酸的味道?

(2017-07-12 19:45:09)
标签:

杂谈

“当你感慨磕长头的虔诚灵魂时,可曾想过他们身下的公路是谁修的?”

“一个有点残酷的真相,《冈仁波齐》没说”

说实话,当第一眼看到上面这两个标题时,我真的有点瞠目结舌。

《冈仁波齐》,票房黑马。

​你没有看错,这是有关电影《冈仁波齐》的相关评论,发布者都来自有着官方背景的媒体,其中透出的酸涩味道跃然手机屏幕,奇异无比。

大概在两周以前吧,我们俩也曾琢磨着去看电影。老婆说想看《变形金刚5》,我则钟情入围奥斯卡多个奖项的《雄狮》,但后者排片很少很少,《变5》又因比较差的口碑遂放弃。

那时候,与这两部电影一起上映的,就包括这部《冈仁波齐》。我们的一对去过西藏的好朋友,后来在一次聚会时极力推崇之,并大致给我们讲了故事的梗概。

11名虔诚的藏人,一起磕着长头,徒步去拉萨,去冈仁波齐。2000多公里的朝圣路上,尽管风雪交加,但他们生死相随,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每个人都怀着各自的希望,执着地前行……

行走在路上。

​这本是一个有关信仰的故事,那种时光静静流淌的力量,那种“相信”的精神和对未来的美好寄望本身,已经足以令人产生一种感慨和敬畏。电影导演张扬,曾是我年轻时候很喜欢的一个帅哥,不过这次看到他的模样,却发现已经有了一点儿沧桑的“脏味道”(缘于长发和胡须等,此处无贬义)。

虽然并没有去电影院看《冈仁波齐》,但丝毫不妨碍我对他人信仰的尊重,以及对那种意境本身的无言的好感。也正因此,才让我愈加无法理解,为什么这样的一部“走心”的电影,会被有些官方媒体作出如此怪异的延伸解读?

观察者网公号截图

​提出“公路是谁修的”疑问的作者,是中央党校副教授、政治学博士。他也没看过电影《冈仁波齐》,但却想到了这个问题:“不论是在文艺作品中,还是现实的藏区旅行中,我们都能看到,长头都是公路上磕的,公路是谁建的?

我不禁要佩服这位副教授“业务钻研水平之深”了,任何事情都能找到“迎合需要”的切入点,这该是一种怎样的臭不要脸?

他当然知道公路是谁修的,因为马上就是他的自问自答:

是在党的领导下,几十年由一代代的建设者建的。”“我敬重磕长头的人,能有毅力花很长时间做一件事的人都值得敬重。我更敬重的是建设者百折不挠的奋斗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伟大精神。”

我当然也敬重公路建设者,他们的奉献和付出值得后人永远铭记。问题是,磕长头的人与公路建设者,这是两个矛盾的群体吗?那些“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建设者们,付出了那么艰苦的牺牲,目的不就是希望后人可以生活得更好吗?其中大概也包含了让他们走在信仰的路上磕长头时可以少一些辛苦吧?

可是在该文后面,我却分明看到下面这样的评论:

他们眼中的《冈仁波齐》,为什么是酸酸的味道?

他们眼中的《冈仁波齐》,为什么是酸酸的味道?

这些评论,都是他们筛选后发出来的。

充满无限意义的上纲上线,好像是该文以及其追随者喜欢的表达方式。任何时候如果不说一声“厉害了我的国”或背诵一遍核心价值GUAN,那简直就可以被随时归入异类甚至因此骂成“数典忘祖”。

只是,这样真的好吗?

与“公路是谁修的”相比,本文开头所列的第二篇文章,则是彻头彻尾的标题党,其所说的“残酷真相”是这样的:

以上文字来自环球网。

​看完上述解读,是该对这种高举双手“我知道我知道”的论调感到好笑,还是默默无语?以自己的“物质至上论”看待他人的信仰,你还有没有半点做人的廉耻之心?在其“爷爷”(人日)天天炖鸡汤小清新“你好明天”之时,怎么不见你来戳出那背后“残酷的真相”?

我不是任何教的信徒,但尊重他人正常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应该是一个现代人的起码品质。就如同前几天部分猥琐的异性恋们在嘲笑和攻击身为同性恋的我们一样,当别人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时候,你有什么资格指手画脚并想当然地仿佛掌握了真理一样对外昭告“山上除了终年积雪什么都没有”?

如果不是有意为之,那就是幼稚。而他们绝对不会那么幼稚(部分年轻跟随者可能是真幼稚),所以他们肯定是有意为之。不仅仅是针对电影《冈仁波齐》,而是对今天生活中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的态度:毫无底线,厚颜无耻,偷换概念,为达自己的目的无所不用其极。

就好像那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一样,我想,感恩应该是发乎内心,如若一味灌输,只能物极必反。

对我来说,大概十几年前曾必读的杂志中就有两本讲述人文方面的经典:《华夏人文地理》和《文明》。这两本杂志,都是那种厚重的,静静诉说的类型,无论文字本身,还是文字描述的地方与人,或许是越接近内心世界,所以才更加安静和美好吧。

这些杂志曾是我的最爱。

​我喜欢阅读这样的杂志,了解不同于我们的生活的人和地方,哪怕是一座山,也往往因为被当地人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而变得充满了力量。

这不是小清新,而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或许仅存的一方净土,它也许在藏区的冈仁波齐,也许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至于那些自以为是地追问“公路是谁修的”和做众人皆醉我独醒状想要告诉“真相”的人,就当他们是个P,轻轻放了吧——虽然,这样的P以后可能会越来越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