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同志出柜,就等于将爸爸妈妈放入衣柜”
(2012-08-13 21:10:17)
今天下午,偶然读到香港《明报》上的这篇文字,相信每一个同志也都会有所体会。原文标题是:为《我们的同志孩子》·序,作者:吴志森。
全文我挨个字敲击键盘抄录如下,与诸君共赏之——
多年前,在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的新书发布会上,龙应台的长子,中德混血的安德烈,长得英俊挺拔,一口流利普通话,与妈妈坐在台上,见过不少大场面,表现怡然自得。
台下有读者,向龙应台提了一条颇难回答的问题,当然是假设性的:“龙教授,假如你的儿子安德烈是同性恋者,你能接受吗?”问题难不到经验丰富的龙应台,犹豫了几秒,皱一下眉头,气定神闲地说:“假如安德烈真的是同性恋者,我会对他说,安德烈,你将来的路,会很难走……”
龙应台说得对,一个充满歧视的世界,同志的路的确很难走,但同志父母的路,可能会更艰难。正如本书的序言引述同志常说的话:“一个同志出柜,就等于将爸爸妈妈放入衣柜。”同志出柜已经不容易,但要令躲在衣柜里的同志父母,解开心结,接受孩子,使亲子关系重现阳光,甚至比同志出柜还要艰难百倍千倍。
世俗的验光师一幅高不见顶的墙,是一道难以抵御的无形压力,在高墙与鸡蛋之间,不少父母选择站在高墙的一边,联手对付那瑟缩在衣柜边缘,脆弱无助的鸡蛋。父母与世俗连成一线。家,从此崩溃,愈合无从。
孩子出柜,向父母坦承自己的性倾向,由否认到泪水,由激动到冷战,由坚决拒绝,到慢慢接受,由孩子出柜再到父母出柜。读着这九个同志家庭父母出柜的故事,每一个都令我深受感动。
是什么力量驱使父母跨过那世俗的高墙,重回鸡蛋的那一边,与孩子携手面对艰难险阻?每一个故事都明确告诉你:是爱的力量,是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即使不是每个父母都这样说,但也有同样的一颗心:“只要有人爱他,关心他,什么性别又有何重要!”有着爱,同志父母绷紧的心,就会释然,选择重回孩子的身边。
数年前,与“性向无限”的年轻同志有一面之缘,他们都是那么阳光、乐天、单纯,与一般年轻人没有多大分别。他们也像你和我家里的孩子一样,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同,父母的理解,父母的爱护。
打开这本书,陪他们走着九条艰难的路,重建九个雨后初晴天边挂起彩虹的家庭,细味九个由爱筑成的故事。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