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
用了两个晚上的时间,迅速读完了林青霞的这本书:窗里窗外。
对林青霞,我说不上熟悉,所以每当读到某个段落的时候就会问老婆:她在《新龙门客栈》里扮演谁啊?原来她的很多角色都是男扮女装啊?
老婆了解很多电影,他也同时嘲笑我:这么厚的一本书,那么快就看完了,注水了吧?
是有点意外,厚厚的400多个页码,其实纯文字加起来,估计200页足够说完了。我说:这就是一本画报啊,期间还有那些大红的刺目的颜色偶尔出现。
明星出书,大抵如此。不过读《窗里窗外》,还是有一些小小的收获。林青霞记录的那些瞬间,吴哥窟石缝里的小花,高邮街头和她对望瞬间的小孩,山东故乡老居民区的那个阿婆……点点滴滴,渗透着一种特别的感动。看她描写的《宝岛一村》,令我也动了去看一看这个话剧的念头。
但最值得记住的,其实还是大师教给她的那几句话,也就是当面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的时候,该怎样度过?林青霞后来经常告诉朋友的这几句箴言是: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也就是说当你遇见一些不如意事时,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对它,然后你必须接受那既成的事实,好好地处理它,处理完后,不要让它占据你的心,必须放下。”
无论在窗里还是窗外,我们都要记住这几句话吧: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2、声
昨天晚上,偶然打开了一个在线广播网页,并找到了老家的电台。但其中一个,无论如何,都无法正常收听。这个电台,名字叫:东北亚音乐台。
很小的时候,我就是广播控。等到读大学那年,第一次来到省城,东北亚音乐台就成了我最经常收听的电台。每个午夜12点,当“请跟我来”的音乐响起,主持人轻柔的声音就随之而来:午夜点播。那首“请跟我来”,也因此成为了大学时期最难忘的旋律之一。
今天早晨,再度打开那个网站,依然无法听到东北亚音乐台。后来才了解到,这个名称早在几年前就成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吉林音乐广播”。
突然就有些怅然若失,虽然事实上它的更名早已完成。
3、包
去大望路那边,见我们的一个朋友。在万达广场附近的马路上,相谈甚欢。朋友给了我们两个包,没说原因,但我想,应该是因为七周岁生日吧。属于你的重要日子,有人会记得,无论如何都要好好感谢一下。只是我嘴拙,不知道朋友是否感受到我们的谢意。
想说的是,此后整个下午,一直到刚刚回到家,老婆就对他的那个包爱不释手。先是在长安街边就迫不及待地背上了新包,然后边走边自言自语“这包真好”,后来见到熟人后也不忘“显摆”一下:看,我的新包!
我讥笑他的行为,这家伙振振有词:那咋地,这包就是好!
刚刚回到家,他立即把旧包里的东东挪到了新包里,全然不顾我对他“喜新厌旧”的嘲笑。
4、夜
从劲松该怎么回家?我们毫不含糊地否决了坐10号线的可能,因为实在不喜欢在国贸转1号线,那长长的换乘通道,那呜呜泱泱的人流,想起来就要窒息。
决定坐公交车,先到四惠,然后再坐八通线。于是就走啊走,结果快到双井了也没看到可以去四惠的公交车。碰到一个路口,准备拐向东,看了公交站牌,依然无果。
继续向北吧,没想到就在双井桥南的KFC附近,碰到了曾出现在我们博客中无数次的那对朋友之一,他刚刚下公交车准备回家。于是就有了夜色中的晚餐,在那个叫做“西贝”的西北菜馆。北京很大,北京也很小吧。
吃完已是7点多了,夜色渐浓。双井桥北广场上,唱歌的人亦兴致正浓。恩,唱的是凤凰传奇的歌。
朋友去看电影了,我们俩在公交站等车。57路到四惠,但人太多了,到了门口我们还是撤了回来。后来就坐348到大北窑。人很少,两个人面对面坐着,让我想起了N年前在鼓楼朋友家坐夜班车回通州的经历。很多年没有见面了,不知道鼓楼的那两个朋友,在各自的生活中过得好不好。
在大北窑,很多人在排队,老婆说他去前面看看那条线路对。结果回来告诉我:没有938了。失望之情,溢于言表。我说:现在早就不叫938了啊,810啥的都到。于是,我们第一次坐内线的810,崭新的车,关上照明灯后保留着车厢内的类似LED灯,一排排的煞是好看,而我们就好像深处群星之中。
夜色多美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