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睡觉前,就将单位发的粽子煮了(因为冰箱不能用,怕粽子坏了),一盒火炬粽,一盒蜜枣粽。我们吃的时候,已经是今天凌晨了,所以也算是端午节吃的粽子了。早晨让老婆给奶奶今天拿去了一些,刚刚我自己又吃了两个。
因为有了假期,节日的感觉才可能扑面而来。而对于这样的传统节日,每个人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庆祝或纪念方式吧。老婆说,老家那边都会插艾蒿。而我问他,听说过挂葫芦吗?这家伙一脸茫然:什么葫芦?一时间我不知道该如何解释清楚,于是就说:葫芦嘛,就是葫芦形状的,用彩色的纸制作的。老婆还是不太明白,而我却想起了童年。
在老家,端午节被称为“五月节”,就如同中秋节被称为“八月节”一样。而农历五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印象中最有节日气氛的,就是叠葫芦了。其实,那时候的葫芦外型上并不像上下两个肚子的那种葫芦,而是裁剪一块纸,红的或者绿色的或者黄色的等等,然后就开始折叠,最后做成两边像是有耳朵中间一个空心的四方形物体——我给老婆昨天介绍时说就像县官的帽子。
葫芦主体做好后,还要有穗子。这个就更简单了,就是将五颜六色的纸剪成竖条状,然后折叠成穗,用针线将其和上面的葫芦串在一起,露在葫芦上方的线,是为了悬挂的需要。在端午节这一天,屋檐下,院子里的树上,大门口,都会挂上各种颜色的葫芦。一阵风过,他们随着迎风飘舞。
为什么做葫芦,父母并没有告诉我们。后来才听说,和端午节其他习俗基本类似,都是传说有辟邪的作用。其实,今天想起来,制作葫芦的原因似乎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吧。
后来,镇上渐渐有了卖葫芦的,这时候的葫芦就真的和“葫芦”很相似了。有钱的人就不再做葫芦了,我家呢,刚开始是买两三个回来,与自己做的葫芦搭配着悬挂,再后来,就都是买现成的挂了。
就像春节时候的“挂钱”一样,制作葫芦的过程,其实已经是我们美好童年的一部分。十来岁的时候,我们姐弟几个没到这样的节日,就开始张罗买彩纸,然后挥舞着大大的剪子做葫芦,或者有板有眼小心翼翼地用刻刀刻“挂钱”。过去的日子永远也不可能再回来了,今天我们都分隔异地有着各自的生活,而童年也将永远成为我们美好的回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