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最害怕的,就是欠别人的债。或许和家庭经济状况有关,记得读书的时候,每到放寒假,也就是快过春节之前,家里总会有人,都是“齐帐”的——一年到头各种费用或者包括赊欠小卖店的帐,人家都要来催债了。久而久之,我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一般春节前的十几天,只要是村里不常往来的人进了家门,我就会和母亲这样通报一声:“又是来要钱的吧。”后来家里渐渐不那么拮据了,父母就总是主动还上一年下来的钱——在我家那里的农村,很多事情(比如雇佣对方的车拉粮食)都是不直接要钱,而是等到年关一起算——一来使我们不再对陌生人的到来感到担心,二来也省却了别人上门的辛苦。大学毕业后,曾经有一年的时间,我的日子过的比较紧张,当时毕业了又不能向家里再要钱,所以再次面临了债务的压力。好在这种状况经过一年后得到了缓解,生活从此不必再为衣食发愁。
意外地在北京买了房子之后,不得不再次惊打细算起来,于是就经常和老婆回忆起04年和05年那时候花钱不眨眼的日子,并感叹“要是当初省着点的话......”云云。之所以在今天发出这等感慨,是因为我上午闲来无事,就按照和老婆商定的计划,骑车去银行提前还了部分贷款。农行很差,但当时别无选择,这里规定提前还只能是3万以上方可,比其他1万为基点就可提前还麻烦了不少。
回到家打开我们的购房材料,忽然发现办理贷款到现在正好1年,去年11月10日我们还了第一笔分期的贷款,现在经过三次提前还款,贷款总额没剩下多少了。刚刚老婆在电话里和我计算着什么时候还清,如一切正常,明年应该可以完成了吧。
因为有了贷款,最近这一年计算的比较仔细,虽然每月要还的并不多,但毕竟盘算着早一天提前还清,所以还是会感觉到压力。和一哥们说起这件事,他就开玩笑说:不是听过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故事吗?我说是听过,但我做不到,这是个人的行事风格使然。想一想,或许也和成长的环境有关系吧。身边比我们每个月负担重的人有很多,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一朋友每个月要还4000多,如果换了是我,是怎么也不会买总价那么高的房子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