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唾沫星子淹死人

(2006-06-27 20:00:22)
        中午和老婆办完事后来到单位,才发觉一夜之间又一个热门人物被各方人士嚼起了舌头。原来,昨天只看了一会儿世界杯比赛后早早睡的我们,却错过了见证一场据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有特色的足球解说。在意大利与澳大利亚比赛最后阶段,黄健翔同志仅仅用了180几秒的时间,就让中国的网络和媒体开始了一场新的狂欢!
        当看客不再只是看客,其制造和放大新闻效应的能量就迸发了出来,尤其是在当今中国网络虚拟世界一团乱麻的情况下,各种诡异、情色、出其不意甚至是变态的风波都可能呼之即来。大洋彼岸煽动着翅膀的那只蝴蝶,已经幻化成成千上万只,并在我们这片沉睡多时的土地上起劲地飞翔着,可想而知,当旋风随时都可能刮起的日子,众多蝴蝶就这样仔细嗅着不同的味道,然后来一场集体舞蹈。想到这里,实在让人有点害怕。
        有人说网络的自由表达就是最大的民意,可实际情况却是,当网络表达表现出强大的能量时,相关的掣肘和制衡机制却迟迟没有出现,于是“法不责众”、带着面具肆意攻击别人就越来越成为流行现象。而这种现象无疑是不正常的,不管曾经的一些先例让多少人出了气(比如对虐猫的调查,比如孙志刚事件),口沫横飞的结果,往往是失去了理性的分析和智慧的反思,而走向事物本真的反面。
        我不是要为黄健翔辩护,尽管过去我曾对他的“前科”表达过同情和支持,但一个人的一次个性解说,被迅速放大到好象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地步,不仅不正常,也根本毫无必要。
        前几天,看新京报上一篇关于本土偶像的评论,作者的观点我颇赞同,即我们中国人还没有习惯本土制造出来的偶像,而只是对外来的和尚言听计从,一旦自己本土也有了这样包装出来的偶像时,这些人不是接受不了就是整天骂骂咧咧挑肥拣瘦,比如对李宇春写足球评论的小题大做,以及对她读研究生种种内幕的追查以及大加指摘。
        同理,外国的足球评论员如果激情迸发一点或许我们都可以接受,但轮到自己本土的评论员这样做时,就好象被“亵渎”了,观众的耳朵似乎是被“强奸”了。这种“双重标准”,虽不是有意为之,但事实已然如此。
        我们几乎很少反思自己的言行,而只是任由思维跟着感觉走或者随大溜。或许谁都没有错,错只错在我们这个世界太缺少轻松的氛围了,大家的生活都太累了,而生活中又缺少可以让人们松弛下来的理由,于是,一场场网络的狂欢也就接二连三地粉墨登场了。
 
        又及:今天晚上,黄健翔在CCTV发表了道歉信,东方卫视的两个“教授”正在指责黄过分,一个人认为黄“老毛病又犯了”,另一个则戏谑地称自己看电视时觉得“这个意大利人的汉语怎么说这么好”。我还是同意一个观众的说法:在这个抹杀个性的年代,黄健翔才“错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