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天上午北京的高考试题。说起来,高考作文真的就是这么有趣,一位朋友刚刚还在我的那个帖子后面回忆起当年我们高考的作文标题《尝试》,今天我已经忘记自己是怎么写的了。
什么是北京的符号?天安门、长城、天坛、故宫、王府井?脑海里第一个闪现的念头居然是如此没有“创意”的旅游购物景点。如果说孩提儿时代对北京的印象是这些的话,今天身处其中的我们,对此已经早就麻木了。相反,倒是那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时常触动我的思维,成为印象中北京新的符号。
拥挤的人流、公交车上售票员人工报站名和不停地喊着让乘客买票的场面、“北京人与外地人”喋喋不休的探讨,都成为这个城市特别的地方,虽然我不喜欢这些,但的确是北京的特点。昨天北京某个电视台还在讨论什么“该不该给外地人买房设限”这样无聊的话题,在挑拨起两个群体的情绪后,主持人自然是在那里故做客观础T诳诺氖贝本┱飧龀鞘械男亟罂杉话摺?/DIV>
而我最想说的北京符号,不是别的,就是每天下午遍布大街小巷的“晚报——北京晚报!法制晚报!”这种叫卖声在我定居北京的那一刻就深入到了日常生活,大概是下午3点或4点之后,卖报声此起彼伏,有人在那现喊现卖的,更多的则是一个小喇叭播放着事先录好的声音。刚开始我很奇怪,因为在老家或若干去过的城市,虽然也有卖报人和卖报声,但这种每天下午定时开始的全城大合唱还真的十分少见。
在我曾居住过的军博对面胡同里,有两家卖报亭,一个在长安街边,是正规的那种带小房间的报亭,摊主是哪里人不得而知,但他们曾卖给过我只能拍22张照片的胶卷却是事实,后来和他们提起还振振有辞“咋不早说呢”。这家报亭晚报声是喇叭录音的。往北京西站方向走不远处,又一家临时工棚式报摊就出现了,摊主是个大概40多岁的大妈,每天下班我都能听见她在那一声长一声短地喊着:“晚报!北京——晚报!法制——晚报!”长长的颤音,就像抑扬顿挫的交响曲。这位大妈比较喜欢交流,每次如果赶上某家报纸有赠品,都会送给我一份,而长安街边的那家则吝啬得可以,后来我就不去那里买报纸了。
过去,北京晚报的地位无人能撼,因为下午上街的报纸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自从法制晚报创刊后,这一局面才有了转变。根据我的观察,本地人尤其是本地老人都喜欢看北京晚报,那种情结大概相当于老广州对广州日报(好象是这个报纸)的喜好差不多吧,而外地人尤其是刚来北京不久的外地人都愿意看法制晚报。前者几十年如一日地继承着传统,后者则以新鲜、充满活力的面目为读者提供着下午信息快餐。
记得有人说吆喝声也是区分不同城市的特征之一,只是那种老吆喝如“磨剪子”、“掬锅掬钢”都渐渐衰落了,倒是这种“晚报、晚报”的声音开始在北京城的上空回荡起来。
我曾经想,如果有一天离开这个城市,留在记忆深处的绝对不会是长城、天安门、王府井,而是这听似枯燥的“晚报”叫卖声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