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个好日子,2006年6月6日。这么多相同的数字在年月日里一起出现,应该是令人愉快的一件事。不过今天对我来说实属一般,上午因为某些事情弄得大家不亦乐乎。不过这世间的事其实本是就是这样,有些东西该来的迟早会来,尤其是当你可能比较平静或者稍稍有点觉得舒服的时候,一些差错可能就会劈头盖脸地袭来。这是造化,大事小情都如此,躲是躲不掉的。
就好象高考,在多数人的成长经历中都是无法躲避的。明天,不知道又会有多少“创记录”的人走上这个战场,十几载的厉兵秣马为的只是这三天的检验。于是就想起了自己当年,屈指一算,竟已是N年的光阴,整整一个轮回。
读书那会儿,我属于抽风式学习法,一周六天,只有周一周二比较努力,周三学习劲头就下来了,后面三天就是永远的“学不下去”。周六是回家取生活费的日子,那时候每周10块钱,当回到家看到因为10元钱而不得时,就再次下定决心:“一定好好读!”于是又开始了新的一周往复。虽然没怎么特别用心,但每次考试总会居于前几名,这让很多人感到纳闷。
记得我们班有一个男生(相信每个班都有这样的人),平时特别刻苦,可以因为一道题而和人争执得脸红脖子粗,但可能是方法不对,一到考试就完蛋。说他笨吧,做别的也特别灵巧,但就是考不好。大学毕业后我曾去过他家,那会儿他已经是一对双胞胎的父亲了,而据说他在村里是种田好手。后来他找过我帮忙办事,现在好象在跑运输呢。
不过我也好不到哪里去。第一次高考时就砸锅了,发挥欠佳,弄了个不伦不类的大专,就那样的成绩居然还是我们班第一名,可见当时我就读的环境有多么恶劣。在去与不去间,选择了重读,还美其名曰“没经过补习的高中不是完美的高中”,这话后来又在大学里被改为“不经过补考的大学不是完美的大学”。第二年的考试很顺利,虽然仍旧没怎么学习(那一年我经常逃课去录象厅里看录象),但最后还是上了大学。
那时候,考试是在7月的7、8、9三天,比现在迟一个月,那三天一直在下雨。为了不被考后讨论答案对与错干扰,我到了姐姐家住,每天骑着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记得那会儿每次出发前都要喝点咖啡(不好意思地说,那是我第一次喝咖啡),姐姐说可以“提神”,现在想想,实在是太夸张了。一般同学都有家人陪伴,我说还是算了吧,用不着。
的确,对我来说,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做主,包括当时填写高考志愿,包括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以及后来的辞职。因为家人一点忙也帮不上,我也不想让他们帮,觉得一个人足以应对一切。
在我们高考那年,就已经开始有“双向选择”了,但面对很多人说“不包分配”的困惑,我没多少感觉,当时自信地表示,毕业后有什么工作有没有工作,全在于你这四年学了什么,是混的还是真的掌握了真东西。后来毕业时选择工作也比较顺利,不过那会儿有个前提是,当时没赶上高校扩招,而且学费不高(我们是最后一年低学费的,四年学费加住宿费一共不到4000元),现在想来还庆幸自己多亏早出生了几年,否则恐怕这个大学都难以读下来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