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青春期我有一段时间总想自杀,觉得自己承受了世间莫大的悲伤,写了好多好多日记,有一本最经典的叫《黑暗日记》,外面上着锁,里面装满了自以为惊世骇俗的不平与眼泪,但现在回头看看,都搞不懂那些悲伤从哪儿来的,只留下矫情的虚像。
最近常常会收到青春期读者的来信,大段大段诉述着自己天大的悲苦,但在旁人看来,也是佩服那个年纪是怎么能从如此安好的生活中挖掘出那么多痛苦来的,也是醉了。
“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多年。
“为了死吗?”暗黑时期的我曾这样想过,然后去问了很多大人,他们的答案是“你活着是为了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哦……”后来我觉得,我得好好活着,不能自杀,因为长大要照顾爸爸妈妈,为父母而活;慢慢地,有了喜欢的人,开始喜欢听任贤齐那样的铁汉弱情歌曲,又惊世骇俗地觉得“我要为爱情而活”,“爱你是我的生命”这句话让我觉得太伟大了;然后被伤得很深从爱情中醒来后又开始一心追求梦想,我早就不再那么悲伤了,也没时间留给那么多悲伤,整天忙忙碌碌地追梦,当时又觉得“啊,原来我是为了实现一个梦而活的!”
……可这些其实都不是我要找的答案,我是明白的,人为什么活着,才没这么简单。
但其实,可能比这还简单。
我总想活着能有一个目的,有一个要去的地方,有一个答案,于是总是莫名地疲惫。
许多梦想,追着追着就变成了欲望。我曾写过一篇探讨梦想与欲望的文章,你觉得该如何区分梦想与欲望呢?就是当你追逐它的过程如果是快乐的,那就是梦想;如果是痛苦的,那就是欲望。
当我曾经单纯热爱着画漫画的时候,有时候画着画着天就亮了,看着早上的阳光,听到鸟的叫声,觉得那时的自己好幸福啊;而后来真的成了漫画家,被迫彻夜赶稿,就再没这种感觉了,因为没有退路,想更出名,想赚更多钱,每天都像在奔跑,结果却跑出了幸福的跑道。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如果你爱着一件事情本身,那做起来一定是很快乐的;而如果你为了钱或者其他目的而做一件事时,那事情本身的快乐也就没有了。
人不可能一生都在追梦,但欲望却可以一生不止,一次次地被满足,又一次次地感到饥饿。梦总有一天会实现的,但实现了,它就不是梦了,就像你在找一颗传说中的宝石,你找啊找,最后终于找到了,你把它拿在手上了看啊看,觉得好美好美,可然后呢?能一生拿着它吗?总归要放下。如果不放下,就要承受疲惫。欲望越大,你拿着的宝石就越多,越来越累,总有一天要放下。
可能寻找“为什么活着”的答案也变成了一种欲望。永远在寻找,永远感到累。或许当不去问这个问题的时候,答案才会接近。
这些年我经常进入一种冥想状态,灵魂出窍,有时候在旅途中,有时候在独处时,偶尔还会因此写一些东西,里面有很多疑问,有朋友看了说:“想那么多干嘛?”,若是以前我一定会以“呵呵”来表达我的抗议和轻视,并告诉他:“我是作家啊,不思考怎么行?”……可后来我又反思起来,很多平凡的语句里其实蕴藏着巨大的智慧。有的人是努力拿起来再放下,而有的人,根本不拿。
2006年我在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张元导演的《看上去很美》,里面有句很有趣的台词,是这样的:
老师提问:“谁能告诉老师,小朋友为什么要自己穿衣服?”
一个小朋友举手发言说:“因为小朋友要自己穿衣服。”
老师说:“坐下吧。”
这段引出观众发笑的台词直接把我给惊呆了。人世间最大的智慧永远在小孩子的话语里,他们是神。我怀疑人类的回答一定是:“因为乖乖的小朋友是可以自己穿衣服的。”这是让大人满意的答案。总有一个目的在。
后来对于许多问题,我越来越不喜欢给出一个答案。就像你活着,如果非要去一个地方,你就只能看到那个地方;如果你总想到达一个未来,就会忽视当下的自己;如果每个问题你都非要找到一个答案,其实,已经离答案越来越远了。
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是这样的?”
我会回答:“因为我是这样的。”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世界是这样的?”、“社会是这样的?”、“我的人生是这样的?”……
我会回答:“因为就是这样的。”
那“我为什么活着”呢……
去问问你身边的小孩子吧,好期待神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